首页> 中文学位 >《所罗门之歌》和《爵士乐》中的文化记忆
【6h】

《所罗门之歌》和《爵士乐》中的文化记忆

代理获取

摘要

德国的埃及学研究者杨·阿斯曼(Jan Assmann)在1997年出版的著作《文化记忆》中提出了文化记忆的概念。阿斯曼把文化记忆定义为人类记忆的外层空间,它包括两个概念:记忆文化和指代过去。他认为,文化记忆有其稳定性,它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在时间层面上,它把过去的重要事件以某一形式固定和保存下来,并不断使其重现以获得现实的意义,这样,它就把过去和现在连接在一起。它的稳定性起源于过去发生的重要的事件,而有关这些重要事件的记忆又以文字、仪式等文化的形式得以保存下来。 对非裔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来说,记忆的一条腿跨在过去,另外一条则跨在将来,黑人民族如果想往未来看,就必须先往回看。因此,文化记忆在她的小说创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共分四章,详细探讨了莫里森两部小说中的文化记忆现象。 第一章是论文的引言部分。该章简单介绍了托尼·莫里森的主要作品以及其作品的研究现状,提出该论文旨在从文化记忆的角度探索莫里森的创作思想。 第二章介绍了文化记忆的定义和作用,并介绍了美国文学中普遍存在的文化记忆现象。 第三章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该章从文化记忆的缺失导致的后果、文化记忆的重现方式、文化记忆的内容、文化记忆的传承方式和文化记忆的救赎等五个方面阐述了文化记忆在莫里森的作品《所罗门之歌》和《爵士乐》中的重要性。《所罗门之歌》讲述的是一个生活在美国北方城市、绰号叫“奶人”的男主人公回南方寻找黑人文化之根和重塑自我的故事,文化记忆对主人公的成长和救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爵士乐》以19世纪20年代为背景对美国黑人纷纷离开南方农业地区大批迁徙往北方工业城市这一历史过程进行重构和阐释。 第四部分为论文的结论部分。本论文认为,从这两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莫里森创作的一个中心问题之一就是,一旦距离和岁月将黑人与南方农村的关系变得疏远美国黑人的传统将如何维持,而美国黑人如果抛弃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又将面临怎样的处境。当那些遭受奴隶制和种族主义残害的见证者作为一代人离开人世的时候,刻在他们身上的那些活生生的记忆的命运将会如何,是将随这代人肉体的灭亡从此淡出人们的视线,还是将随下一代以某种方式保留下来,这些记忆对后来者的意义和影响如何,这些都是研究托尼·莫里森作品中“文化记忆”的现实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