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信息不对称下会展声誉形成研究——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为例
【6h】

信息不对称下会展声誉形成研究——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为例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非对称信息理论的相关研究

2.1.1 逆向选择的相关研究

2.1.2 逆向选择的抑制

2.2 声誉理论的相关研究

2.2.1 声誉的内涵

2.2.2 声誉的功能

2.2.3 声誉发挥作用的条件

2.2.4 信息不对称下的声誉研究

第三章 信息不对称下会展声誉的形成与作用

3.1 不完全信息重复博弈下的声誉形成

3.1.1 信息不对称对会展的影响

3.1.2 标准声誉模型简介

3.1.3 会展声誉形成的博弈分析

3.2 信息不对称下会展声誉的作用

3.2.1 信息不对称下声誉发挥作用的条件

3.2.2 会展声誉的作用机理

3.2.3 会展声誉信号对逆向选择的抑制作用

第四章 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声誉特征与缺失条件

4.1 中国- 东盟博览会的声誉特征

4.1.1 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声誉现状

4.1.2 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声誉优势

4.2 中国-东盟博览会声誉发挥作用所缺失的条件

4.2.1 外部因素

4.2.2 内部因素

第五章 提升中国-东盟博览会声誉的对策建议

5.1 调整定位,开展多层面的宣传

5.2 推动运营与管理模式的市场化转型

5.3 提升会展内容和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

5.4 推进品牌创新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会展市场是一个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交易诚信极易受到破坏,而声誉作为一种低成本、能够自我实现的重要约束手段在各类信息不对称市场中得到普遍应用,但是将声誉理论应用在会展上的研究可谓少之又少。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来研究会展声誉的形成与作用,从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声誉理论领域的研究内容。
  本文通过对非对称信息理论和声誉理论进行了梳理,用三个主要的理论模型构成本文的理论分析部分。首先,本文利用Akerlof(1970)的旧车市场模型分析了会展中存在的事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指出这种现象会造成会展中出现逆向选择,导致市场萎缩;然后利用Kreps、Milgrom、Roberts和Wilsom(1982)的标准声誉模型分析了信息不对称下会展声誉的形成过程,同时指出在不完全信息有限次重复博弈的情况下,追求声誉是一种均衡的必然选择,并且推导出重复交易、声誉信息的有效传递、严厉的惩罚机制和不断的积累是信息不对称下声誉形成的四个重要条件;最后借用Spence(1974)的信号博弈模型分析了会展声誉是如何作为一种信号来有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称并抑制逆向选择的问题的。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选取中国-东盟博览会作为案例,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激烈的外部竞争和自身发展不足的限制,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声誉信息没能够得到有效传递,并最终削弱了博览会声誉抑制会展中逆向选择的效果。因此,未来可以从调整定位、开展多层次的宣传,推动运营与管理模式的市场化转型,提升会展内容和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推进品牌创新四个方面入手来提高竞争力和弥补自身不足,从而推动博览会声誉更有效地传播。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AI论文写作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