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走出“现代”的迷思——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与“现代”关系的考察
【6h】

走出“现代”的迷思——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与“现代”关系的考察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 引论:是现代?还是后现代?还是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导引

第二节 有关本论题的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相关学术史研究的倾向与问题

第四节 本文的阐释方法与主要结构

第二章 后现代主义与“现代”的后果和问题

第一节 西方语境中“后现代主义”概念的用法和定位

第二节 全球与中国:“现代”的后果与问题

第三节 后现代的“问题语境”及其与现代关系的定位

第三章 文学史叙事对“现代”的建构及其后现代转型

第一节 文学史叙述模式的转换与“现代化叙事”的建立

第二节 文学史分期与文学史叙事对“现代”的断裂

第三节 “现代”的迷思与反思:后现代主义视角的引入

第四章 从“现代”中诞生:后现代主义文学译介话语及其传播

第一节 以“现代”之名:“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早期译介

第二节 走出“现代”: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关系的纠缠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历史语境的变迁

第五章 解构“现代”: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欲望叙事与解构批评

第一节 先锋文学与解构批评:主体、真实、意义的解构

第二节 断裂叙事与削平深度:形式革命对意识形态的消解

第三节 革命叙事与启蒙叙事的解构与先锋文学的转型

第六章 重构“现代”: 在反思“后现代”中的理论建构

第一节 面对中国问题: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意识和理论自觉

第二节 从“语言”突围:发后现代性与汉语文化重建

第三节 从解构到建构: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转型及其问题

第七章 结语:是后现代的现代,还是现代的后现代,还是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对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与思想史而言,后现代主义思潮世纪末叶在中国的兴起以及由此引发的广泛争议,是一个需要研究也无法回避的课题。本文以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为研究对象,遵循唯物史观的研究理念,并适当借鉴话语理论和对话理论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与“现代”的关系作历史的考察和辩证的分析。论文从审理“现代”的全球性与本土性“问题语境”,尤其是国内1980年代以来文学史研究重新评价和建构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现代”因素这一现象及其存在的问题入手,从“历史化”的角度,切入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发生和嬗变的文学与文化语境,探讨这一思潮在译介与跨语际实践、创作与批评阐释、论争与理论建构等本土化推进阶段和多样化展开层面,同“现代”和“现代性”话语构成的复杂的张力与互动关系。
   本研究包括七章。第一章是引论,对论题作学术史清理,并交代论文的理论方法和基本框架,提出如何突破“后现代”与“现代”关系认知上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问题。第二、三章分别从历史叙事与文学史叙事两方面对论题作概括性探讨,指出“后现代”是对以启蒙与革命、启蒙话语与革命话语为内核的“现代”及其问题与后果的根本性反思和超越,涉及经验、知识与权力等各个层面,由“现代”的迷思导致的中国“现代性”困境,是“后现代”在中国发生、传播与本土化的经验和知识前提。第四、五、六章是分论,具体讨论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中的译介话语、创作与批评话语、理论话语同“现代”构成的动态关系,勾勒出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从‘现代’中诞生”、“解构‘现代’”、“重构‘现代’”的发生和流变轨迹;指出有关“文革”的荒诞的历史记忆、八九十年代之交的社会历史巨变、市场经济与全球化的推进和本土化回应,是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不断调整与“现代”的关系,并完成话语形态从“解构”向“建构”的富有中国特色的转型的外在动因;对启蒙精英叙事与主流意识形态叙事的解构,和对个人叙事与民间叙事的重构,构成话语演变的核心“话题”和内在动因。第七章是结语,从“后现代”与“现代”在对话与互动基础上的相互影响和渗透这一状况出发,通过对“现代”与“后现代”的双重反思,提出“是后现代的现代,还是现代的后现代,还是……”这一新的问题,并围绕如何在“解构”的前提下进行“建构”,探讨走出“现代”的迷思和重建“现代”需要避免的“后现代”误区。
   通过考察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与“现代”的关系,本文得出如下结论和主要观点:
   ⑴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是在与“现代”发生断裂的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的特殊语境与全球的共同语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思潮流变的决定因素在于本土语境的变化;中西后现代主义文学话语的差异主要来自语境及问题域(即所“后”的“现代”)的不同,不宜对二者作简单粗暴的真伪优劣划分。
   ⑵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走出“现代”的迷思和重建“现代”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从对意识形态化的革命叙事(民族一国家与阶级话语)、启蒙主义的精英叙事(国民性与主体性话语)和现代主义的形式化叙事(本体性与纯文学话语)的解构,到对被抑制的“个人”、“民间”、“传统”与“本土”叙事等的释放和重建的过程。
   ⑶随着与“现代”的对话关系以至包容关系的建立,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完成了由解构向建构的转型,它与同一时期中国社会文化(包括文学)的历史转型具有同构关系;话语与话语、话语实践与非话语实践的对话和互动,是构成这种同构关系和转型的基础;后现代主义因此而成为中国当代文化语境和历史变迁的构成性力量;但如何在“解构”的前提下进行“建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