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Peutz-Jeghers综合征STK11基因胚系突变及STK11、TGFβ1蛋白表达研究
【6h】

Peutz-Jeghers综合征STK11基因胚系突变及STK11、TGFβ1蛋白表达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缩略词表

声明

前 言

第一章 Peutz-Jeghers综合征STK11基因胚系突变检测

第一节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结果

第三节讨论

第二章 STK11、TGFβ1蛋白表达与Peutz-Jeghers息肉增殖活性的相关性研究

引言

第一节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结果

第三节讨论

第三章Peutz-Jeghers综合征伴多器官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研究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统计学证明

展开▼

摘要

Peutz-Jeghers综合征(PJS)是一种以皮肤粘膜黑斑、胃肠道多发息肉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1]。Hemminki和Jenne几乎同时在PJS患者和家系中发现STK11(serine threonine kinase11,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1)基因胚系突变,证实该基因为本病的主要致病基因。胚系突变与遗传相关,在血液DNA水平即可发生。研究表明,大多数PJS患者存在STK11基因突变,突变形式以点突变和小片段缺失为主,预期效应是提前出现终止信号,产生截短型蛋白、导致蛋白激酶失活[2'3]。目前发现STK11(亦称LKB1)蛋白在染色质重构、细胞周期、细胞极性以及能量代谢的应答调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包括TGFβ/smad通路、NF-κB信号通路、PTEN/磷脂酰肌醇3'磷酸激酶信号通路、G蛋白偶联信号通路在内的多条通路发挥了调节作用。此外,STK11蛋白能抑制细胞的增殖,促进凋亡。其表达水平的降低,可导致体细胞其它肿瘤相关基因突变的累积,最终致恶性肿瘤的发生。 TGFβ(转化生长因子β)是一种由二硫键连接的多肽二聚体,其家族成员在哺乳动物体内具有相当高的稳定性。在机体内TGFβ可规律地控制上皮细胞的生长,间接修复DNA损伤,激发细胞凋亡,调节干细胞功能,具有致癌及抑制肿瘤的双重特性。TGFβ/Smad通路是TGFβ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TGFβ与其受体形成受体复合物,激活Smad蛋白,将信号转导至细胞核,行使转录因子的功能。TGFβ对不同的细胞有不同的效应,对于成纤维细胞,它的主要作用是刺激细胞分裂;而对于大多数上皮细胞,却起生长抑制作用。近年来,大量文献报道TGFβ信号通路的异常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等密切相关。该通路中任一元件的异常都可引起信号转导紊乱,使细胞逃避TGFβ介导的生长抑制效应,导致肿瘤发生。人类TGFβ家族包括TGFβ1、2、3,三者高度同源,其基因分别位于19q13、1q41、14q24。TGFβ1是细胞和组织中最丰富的TGFβ成员,由于其启动子的调控复杂,其失控导致的疾病,包括肿瘤的形成也是最为多见。TGFβ1具有抑制细胞生长的负调节生物学效应,其表达或激活方面的缺陷可导致生长抑制作用消失和细胞恶性增殖。 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是目前较为肯定的核增殖标志,开始表达于细胞周期的G1期,S期及G2期表达增加,M期达高峰,在分裂晚期很快消失,G0期无表达。Ki67半衰期短,脱离细胞周期后迅速降解。其表达量的变化可较客观反映肿瘤的增殖活性。 国外最新研究表明,STK11基因等位缺失的PJS模型老鼠,胃肠道错构瘤息肉间质TGFβ信号缺陷,进而引起间质邻近的腺上皮细胞的增殖活跃,在野生型(无STK11缺失)老鼠胃肠粘膜则未发现此特点。研究者进而提出“STK11表达缺失→TGFβ信号调低→腺上皮过度增殖→促进PJ息肉形成”学说,认为人PJ息肉的形成与TGFβ信号的异常有密切关系。该学说为探索PJ息肉的形成机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目的: 1.对PJS患者及家系STK11基因的胚系突变进行筛查,分析突变类型及可能的致病突变,探讨国人PJS家系STK11基因胚系突变的特点。 2.检测STK11及TGFβ1蛋白在PJ息肉组织上的表达,结合对PJ息肉增殖活性的研究,从组织蛋白水平对“STK11缺失→TGFβ信号调低←腺上皮过度增殖→促进PJ息肉形成”学说进行初步验证。材料与方法 1.PJS家系20例为实验组(其中患者16例,家族正常人4例),随机选择与PJS家系无关的健康人20名做为对照组,两组均抽取外周血5ml,提取基因组DNA。针对人类STK11基因全部九个外显子分别设计引物,PCR扩增后纯化回收产物,DNA直接测序法检测STK11基因胚系突变情况,NCBI在线BLAST比对初步筛查,阳性者分别与家系健康人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分析PJS家系STK11基因胚系突变特点。 2.PJ息肉石蜡标本23例(来自11名患者胃肠道不同部位息肉)为实验组,正常胃肠粘膜组织10例为对照组。免疫组化SP法检测STK11、TGFβ1及Ki67蛋白表达部位及阳性率,阳性率以染色标记指数(Labeling index,LI)表示。另外选取结肠腺瘤标本12例、结肠癌标本11例,同法检测TGFβ1和Ki67蛋白表达部位及阳性率。 3.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原始数据如满足参数检验条件,两独立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多组独立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F检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如不满足参数检验条件,两独立样本差异比较采用Mannn-Whitney U检验;多组独立样本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以双侧α=0.05作为检验水准。检验标准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或有显著相关关系。 结果: 1.实验组20例共有15例发现STK11基因外显子序列的突变,形式均表现为点突变(错义突变),预期效应是引起编码蛋白异常。对照组未发现外显子序列的碱基突变。突变分布于基因的第4号、6号及8号外显子。发现家系A中,三名患者有第8外显子354号密码子GAA→CAA杂合性突变,一名家系健康人无此突变,正常对照组未发现此突变。此外检测到多名患者第4外显子154、155、176及第6外显子270位密码子的错义突变。 2.正常胃肠粘膜上皮及间质细胞均表达STK11蛋白,为胞浆及胞核染色。PJ息肉STK11蛋白主要有三种表达类型:①上皮细胞表达降低、间质细胞表达缺失;②完全表达缺失;③类似正常粘膜表达。正常胃肠粘膜上皮及间质细胞表达TGFβ1蛋白,浆染为主,无核染。PJ息肉间质细胞表达为主,部分有上皮细胞染色,无核染。腺瘤及腺癌组织TGFβ1表达增强,胞浆、膜、核均着色,间质表达增强。Ki67为特异性胞核染色,在PJ息肉、正常组织中表达低于腺瘤、腺癌组织。 3.经Mann-Whitney u检验,PJS息肉STK11蛋白LI平均秩为13.5,正常组为25.05,u=34.500,P=0.002<0.05,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J息肉较正常粘膜低表达STK11蛋白。PJS息肉TGFβ1蛋白LI平均秩为14.61,正常组22.5,u=60.000,P=0.031<0.05,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J息肉较正常粘膜低表达TGFβ1蛋白。采用Krus kal-Wallis H检验比较PJ息肉、正常胃肠组织、结肠腺瘤及结肠腺癌四组间Ki67的LI差异,四组平均秩依次为18.43、15.75、37,79、51.0。X2=39.711,P=0.000<0.05,四组间有显著性差异,根据平均秩次,结肠癌组Ki67表达最高,其后依次是结肠腺瘤组、PJS组、正常组。 4.Spearman秩相关分析PJ息肉标本STK11与TGFβ1的LI相关性,相关系数rs=0.863,P=0.000<0.05,二者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样做TGFβ1与Ki67的LI秩相关分析:rs=-0.422,P=0.045<0.05,二者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正常胃肠组织、结肠腺瘤及结肠腺癌TGFβ1、Ki67的LI相关性分析用Pearson积差相关进行分析,相关系数r依次为0.216、0.349、0.095,P值依次为0.549、0.266、0.782,P值均大于0.05,无显著相关关系。 结论: 1.PJS家系存在多个STK11基因胚系突变位点,提示STK11基因胚系突变与PJS密切相关。STK11基因第8外显子354密码子GAA→CAA错义突变与A家系PJS致病相关。第4外显子154、155、176,第6外显子270密码子的错义突变可能是相应PJS家系的致病突变。 2.PJ息肉表达STK11蛋白降低,提示该蛋白的功能对抑制息肉形成可能起关键作用。表达TGFβ1蛋白降低,提示TGFβ信号异常可能与PJ息肉形成有关。PJ息肉组织增殖活性稍高于正常粘膜组织,低于腺瘤及腺癌组织。 3.PJ息肉STK11蛋白功能失活可能引起TGFβ1蛋白低表达,进而增强上皮组织增殖活性(表现为Ki67表达增高)。免疫组化结果一定程度支持了“STK11表达缺失→TGFβ信号调低→腺上皮过度增殖→促进PJ息肉形成”学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