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同颏部突度和下切牙倾斜度对侧貌美观影响的调查研究
【6h】

不同颏部突度和下切牙倾斜度对侧貌美观影响的调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前言

第一章 采用侧貌剪影图评估不同颏部突度和下切牙倾斜度对侧貌美观影响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第二章 采用侧貌彩图评估不同颏部突度和下切牙倾斜度对侧貌美观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人群对改变颏部突度及下切牙倾斜度的侧貌剪影图与侧貌彩图审美评价的差异,调查研究不同颏部突度和下切牙倾斜度对侧貌美观的独自和相互影响;并研究侧貌彩图与侧貌剪影图对审美评价结果影响之间的差异。
  方法:
  实验一:采用侧貌剪影图评估不同颏部突度和下切牙倾斜度对侧貌美观影响
  1.按纳入标准选择侧貌符合临床常用美观标准的自愿参加者1名,在自然头位下拍摄侧貌照片;使用ORTHOPHOS XG3D ready Ceph牙科X射线机拍摄头颅侧位片。
  2.图像处理
  (1)使用Dolphin Imaging11.8导入实验对象头颅侧位片,与侧貌照片进行重叠,模拟下颌中切牙倾斜度改变-12°、-8°、-4°、0°、4°、8°、12°(向舌向倾斜为负,向颊向倾斜为正,0°为未改变即原图),得出相应的侧貌彩图,利用Photoshop软件将其转变成7张侧貌剪影图(图A1-A7)。
  (2)使用Dolphin Imagine11.8软件对实验对象照片进行编辑,以通过鼻下点(Sn点)作眶耳平面(FH平面)的垂线为参考线,后移/前移软组织颏前点(Pog'点)-6mm、-4mm、-2mm、0mm、2mm、4mm、6mm(后移为负,前移为正,0mm为未改变即原图)得出7张图片,利用Photoshop软件将其转变成7张侧貌剪影图(图B1-B7)。
  (3)同时改变颏部突度与下切牙倾斜度
  ①在颏前点后移2mm侧貌彩图的基础上,改变下颌中切牙倾斜度-12°、-8°、-4°、0°、4°、8°、12°,利用Photoshop软件将其转变成7张相应的侧貌剪影图(图C1-C7)。
  ②在颏前点前移2mm侧貌彩图的基础上,改变下颌中切牙倾斜度-12°、-8°、-4°、0°、4°、8°、12°,利用Photoshop软件将其转变成7张相应的侧貌剪影图(图D1-D7)。
  以上得到28张侧貌剪影图。其中A4与B4、B3与C4、B5与D4相同。保留A4与B4、B3与C4作可信度分析,除去D4不参与调查。
  3.选取调查者
  调查者分为3组:患者组(90人),普通人群组(115人)及专科医师组(27人)。
  4.侧貌剪影图的审美评价方法
  由于每张侧貌剪影图差异较小,所以本研究采用先分组再排序的方法。并记录每张侧貌剪影图在27张侧貌剪影图中的排名,将各组调查者排序后的侧貌剪影图序号相加,再除以该组调查者人数得出该侧貌剪影图的平均排名值。平均排名值越小,代表越美观;反之代表越不美观。
  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对27张剪影图的平均排名进行计算,并且作如下统计分析
  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调查者不同性别,患者组不同矢状骨面型侧貌美观评价的差异。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同一调查组内相邻侧貌剪影图的差异。采用Friedman检验比较相同调查组内不同侧貌剪影图的差异。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各调查组间同一侧貌剪影图的审美差异。
  实验二:采用侧貌彩图评估不同颏部突度和下切牙倾斜度对侧貌美观影响
  方法同实验一,仅将实验一中用作审美评价的侧貌剪影图换为侧貌彩图。
  结果:
  1.下切牙牙冠倾斜度改变(-12°至+12°)所引起的唇突度改变,对侧貌美观的影响不明显。
  2.三组不同调查者均认为颏部正常或前移2mm的侧貌较美观。
  3.颏部后移2mm的基础上,下切牙牙冠唇侧倾斜度增大(-12°至+12°)所引起的唇突度增大,三组不同调查者对侧貌彩图的审美评价呈升高趋势;颏部前移2mm基础上,下切牙牙冠倾斜度改变(-12°至+12°)所引起的唇突度改变,对侧貌美观的影响不明显。
  4.女性比男性更喜欢颏部前移2mm的侧貌,而男性对颏部后移2mm的侧貌容忍度高于女性。正畸专科医师比非专业人士更喜欢颏部前移2 mm的侧貌。侧貌剪影图与侧貌彩图的审美评价结果存在差异,颏部前移2mm的侧貌在侧貌剪影图中的审美评价比在侧貌彩图中高。
  结论:
  1.颏部发育较好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下切牙倾斜度不会对患者的侧貌评价产生明显影响。
  2.颏部稍后缩时,在一定范围内唇倾下切牙,略微增加上下唇突度可改善患者的侧貌。
  3.正畸专科医师与非专业人士的审美认知存在差异。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