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张爱玲小说的战争叙事研究(20世纪40~70年代)
【6h】

张爱玲小说的战争叙事研究(20世纪40~70年代)

代理获取

摘要

本文对张爱玲小说的战争叙事进行了研究。20世纪40到70年代是张爱玲创作最为丰盛的时期,恰逢此时国内外局势动荡,战争频繁。经历了上海“孤岛”时期、沦陷时期以及香港“围城”时期的张爱玲,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战争体验。这份体验融合张爱玲自身的思想特点及创作风格,便形成了其独具一格的战争叙事模式和文本创作特色。张爱玲对于战火下苟安偷生的各阶层市民及其命运,作了细致深入的刻画和思考;并对在战火中经历从封建到现代蜕变的中国社会所遭遇的问题进行了宏观的把握和反思。张爱玲小说创作以20世纪50年代为分水岭,可划分为前后两期。对前期作品的分析,主要以小说《创世纪》、《小艾》及《少帅》为对象。在前期作品的战争叙事中,张爱玲将封建家庭和现代战争作为对峙的两方,实质上象征着封建制度下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与裹挟着外来文化的现代思想的碰撞和对垒。此时期张爱玲对战争题材的处理,还部分地融入了五十年代大陆文坛倡导的无产阶级文艺理念,《小艾》便是典型例子。对后期作品的分析,则主要依托小说《浮花浪蕊》及《色,戒》。在后期作品中,张爱玲的战争叙事向散淡自然的风格转变,形式上追求散漫,内容上则以含蓄的反讽来反思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总体来看,张爱玲在前后期作品中都流露出较为明确的战争观和政治观,即对政治运动及党派斗争保持疏离,对战争状态下盛行的国家主义思潮也持保留态度。她追求思想的自由和创作的个人化,在创作中孜孜探寻战乱下人性的仓皇与从容,局限与恒常,以慈悲之心去体悟和包容战争状态下的各式生命选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