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20岁.20人.20年-1980年代20位建筑竞赛获奖者研究
【6h】

20岁.20人.20年-1980年代20位建筑竞赛获奖者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文中涉及概念

1.2.1 20岁

1.2.2 20人

1.2.3 20年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存在问题分析

1.4 研究方法及意义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意义

1.5 论文内容及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论文框架

1.6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20岁闪耀竞赛

2.1 20岁的大学

2.2 20岁的竞赛潮流

2.2.1 实现自我

2.2.2 放眼世界

2.3 20岁的建筑竞赛

2.3.1 国内建筑设计竞赛

2.3.2 国际建筑设计竞赛

2.4 20岁的竞赛作品

2.4.1 现代主义

2.4.2 回归传统

2.4.3 后现代主义

2.4.4 传统空间思考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20人脱颖而出

3.1 20位建筑师

3.2 20位建筑师的时代背景

3.2.2 80年代的启蒙教育

3.2.3 90年代的社会巨变

3.2.4 21世纪的机遇挑战

3.3 20位建筑师的教育背景

3.3.1 本土建筑师

3.3.2 海归建筑师

3.4 20位建筑师的执业背景

3.4.1 国有建筑设计院

3.4.2 民营建筑事务所

3.4.3 建筑高校

3.4.4 其他环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20年后中坚力量

4.1 建筑师

4.1.1 建筑师的地域表达

4.1.2 建筑师的城市思考

4.1.3 建筑师的技术探索

4.2 教育者

4.2.1 全职教育者

4.2.2 兼职教育者

4.3 其他身份

4.3.1 竞赛评委

4.3.2 作家

4.3.3 评论家

4.3.4 画家

4.3.5 管理者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前瞻性思考的20位建筑师实践总结及未来展望

5.1 20位建筑师的实践总结

5.1.1 建筑领域的中坚力量

5.1.2 建筑创作的中坚力量

5.1.3 建筑教育的中坚力量

5.2 20位建筑师的榜样力量

5.2.1 对新一代建筑师的影响

5.2.2 对新一代建筑师的寄语

5.3 中国建筑的未来展望

5.3.1 绿色建筑

5.3.2 装配式建筑

5.3.3 BIM(建筑信息模型)

第6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展开▼

摘要

世纪更替之际,20世纪50、6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开始在建筑领域扮演重要的角色,部分建筑师还登上了国际舞台。文革让大学教育停滞,20世纪50、6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通过1977年后恢复的高考进入大学,他们接受了完整连续的大学教育。80年代的中国开始向世界敞开大门,信息不再那么闭塞,源源不断的国外建筑信息传入中国。这个时期对于这批建筑师来说,是他们接受建筑启蒙教育以及形成自己的建筑追求和特征的重要时期,那个时候他们20岁左右。在当时参加建筑设计竞赛成为一种潮流,他们积极参与其中。他们中有人在竞赛中脱颖而出,在竞赛获奖名单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这是他们建筑创作的开始。20年之后,他们进入事业的高峰期,从当年的竞赛获奖者已经成长为中国当代建筑领域的中坚力量。
  因此,将国内外建筑设计竞赛作为切入点,从竞赛获奖名单中选取20人,分析20位建筑师时代背景、教育背景和执业背景。然后将目光聚焦在20位建筑师在20年后以不同社会身份而取得的成就,他们20年后取得的成就是本篇论文研究总结的前提。论文以建筑师的20岁所参加的竞赛作为开始,将20位建筑师作为研究对象,总结20年后20位建筑师在建筑领域做出的贡献,为新一代建筑师树立了榜样,并最终将以前瞻性视角,统筹建筑全局,对中国建筑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论文主体结构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主要限定了“20岁、20人、20年”的研究内容,确定了研究的方法、意义和创新点以及研究框架。
  第二部分(第二~四章)以三个“20”为主线,首先回顾20世纪50、6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20岁的大学,分析他们当时的竞赛潮流。根据所受不同建筑思潮的影响,对他们的建筑竞赛作品进行分析。然后从竞赛获奖名单中选取20位建筑师,分析他们的时代背景、教育背景和执业背景。最后分析20位建筑师20年后以不同社会身份所取得的成就。
  第三部分(第五章)总结与展望。首先总结了20位建筑师在建筑领域做出的贡献,并分析中国现代建筑发展所存在的问题。然后总结了20位建筑师对年轻建筑学子的影响,以前瞻性的视角结合20位建筑师的实践对中国未来建筑发展进行展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