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先秦至五代成都古城形态变迁研究
【6h】

先秦至五代成都古城形态变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社会背景和现实意义

1.1.2古城形态复原研究的学术背景

1.1.3本课题的理论意义

1.2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古代文献和考古材料

1.2.2成都古城的研究现状

1.2.3中国古城形态研究的相关成果

1.3本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课题说明

1.3.2研究模式

1.3.3研究方法

1.3.4研究内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从宝墩文化古城群到三星堆古城

2.1古蜀文明起源的历史地理背景

2.1.1古蜀文明起源的考古学历史

2.1.2成都平原的自然条件优势

2.1.3从古史传说中拼接的古蜀国历史

2.1.4成都古城起源和形成的阶段划分

2.2基于防灾的成都古城创建过程

2.2.1成都古城的选址时期

2.2.2成都古城形成的生长线

2.2.3选址时期的各个阶段

2.3成都古城规划思想溯源

2.3.1郫县古城规划—宝墩古城群建设经验的结晶

2.3.2三星堆古城规划意匠—兼谈夏商周都邑之制

本章小结

第三章金沙-青阳城

3.1古城创立时间的论证

3.1.1重要遗址显现的古城建设时间关系

3.1.2证实古蜀杜宇朝立国的时间

3.1.3三星堆二号坑与杜宇迁都

3.2古蜀国的“地中位置”与明堂建筑形象

3.2.1古蜀国的地中意识

3.2.2“京”与“广”的含义与远古明堂

3.2.3古蜀明堂建筑形象寻踪

3.2.4古蜀明堂建筑的尺度和历史证据

3.3商周古蜀国大都城的规划意匠

3.3.1遗址位置构成的城市规划关联

3.3.2总体规划意匠

3.4金沙青阳城的历史关联

3.4.1金沙-青阳城规划的尺度联系

3.4.2金沙青阳城规划的历史意义

3.4.3金沙青阳城的宇宙图式

3.4.4金沙青阳城的城墙构筑物的去向

3.5商周时期三星堆古城形态再探

3.5.1采用良渚寺墩古城的规划思想

3.5.2与金沙青阳城规划相同的思路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开明成都城

4.1开明成都城—崇尚西周王城礼制的春秋侯国都城

4.1.1开明成都城的历史背景

4.1.2总体规划推测

4.1.3功能布局初步推测

4.2西周营国制度的尺度证据—得自开明都城规划尺度的启发

4.2.1春秋时期成都城的复原推测简介

4.2.2与春秋战国都城实例的比较研究

4.2.3战国秦都咸阳规模的推测

4.3《考工记》营国制度新解—得自开明都城规划模数的启发

4.3.1现有《考工记》营国制度规划模数研究的成果

4.3.2关于西周王城之制的模数划分方式的新解

4.3.3城市空间划分方式的转换

4.3.4“方三里”之城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化

4.4先秦宫城制度探悉—得自开明都城规划布局的启发

4.4.1西周初的宫城之制

4.4.2西周初的“三朝五门”之制

4.4.3从实例说明宫殿的规模制度

4.4.4西周宫城之制溯源

4.4.5宫城制度在春秋时期的变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秦代成都城

5.1秦城规划探悉

5.1.1秦城建设的历史背景

5.1.2探讨秦筑成都城“与咸阳同制”的逻辑

5.1.3秦城外部空间形态的复原

5.1.4秦成都城功能区的规模问题

5.2秦太守李冰对秦成都城形态的改造

5.2.1简述李冰治蜀的原因和意义

5.2.2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

5.2.3李冰在成都的水利改造工程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汉代成都城

6.1汉代成都发展的历史背景

6.2汉代成都城的里坊规划分析

6.2.1辨析“立成都郭、十八门”

6.2.2汉成都城市形态的另一种表述

6.2.3成都里坊规模推测

6.2.4十八门的位置

6.2.5汉成都城的里(坊)规划

6.3汉代成都城的市场空间形态

6.3.1成都官市的空间形象

6.3.2汉代成都四市

6.3.3成都北郭外的草市

6.3.4与市场相关的市民住居形态

6.4汉成都城的手工业卫星城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蜀汉成都城

7.1从史料中看蜀汉的都城建设

7.1.1蜀汉成都的史料

7.1.2三国建都的历史背景

7.1.3再读左思《蜀都赋》

7.2总体格局

7.2.1三重城的形态

7.2.2延续汉代的里坊格局

7.3大城及蜀汉旧宫规划布局

7.3.1大城与旧宫的布局推测

7.3.2蜀汉旧宫的规模探讨

7.4蜀汉新宫的象征性规划意图

7.4.1蜀汉新宫的位置

7.4.2新宫城的山水形势内涵

7.4.3新宫城所在城区体现了秦制

7.4.4汉长安城建设从“秦制”向“周制”的转变

7.4.5蜀汉新宫城仿汉长安宫城建设

7.4.6蜀汉新旧宫城与宫城“骈列制”

7.5蜀汉成都与邺城制度

7.6蜀汉成都的“客馆”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唐代成都城

8.1唐代成都城市发展的历史背景

8.1.1政治经济发展状况

8.1.2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城市建设概况

8.2筑罗城前唐代成都城市的发展

8.2.1城市总体面貌

8.2.2城市近郊

8.3唐末全国范围广筑罗城的原因

8.3.1唐末筑罗城之风与“重城心态”

8.3.2筑罗城与唐末强化里坊的政策

8.3.3成都罗城的建造原因

8.4成都罗城的建造过程与筑城技术

8.4.1建造过程

8.4.2罗城的具体尺寸和构造

8.4.3筑城的技术经济内容—用时和人工

8.5成都罗城的范围推断

8.5.1罗城的城墙位置推测

8.5.2罗城范围与开明成都城的关系

8.6成都罗城的规划分析

8.6.1规划架构和总体形态

8.6.2罗城新网格方向的确定依据

8.6.3罗城规划网格的第二种划分方式

8.6.4罗城四市

8.6.5成都罗城与扬州罗城的里坊规划比较

8.7与西周营国制度相关的问题

8.7.1以1.5晋里为规划模数

8.7.2规划模数值的变化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五代成都城

9.1前蜀皇城规划分析

9.1.1皇城

9.1.2宫城位置推测

9.1.3皇城内的用地划分和道路位置分析

9.2五代蜀国宫殿布局推测

9.2.1根据史料复原五代蜀国宫城与宋成都府署的布局

9.2.2蜀宫城中轴线序列与唐代宫城的对照

9.3五凤楼与蜀宫规划

9.3.1五代成都的五凤楼考证

9.3.2五代蜀宫的中轴线序列

9.3.3五代以后宫城中轴线序列的发展

9.3.4由宋代汴梁宫城中轴线序列推测五代蜀宫

9.3.5五代蜀国宫城承前启后的艺术成就

9.4羊马城的建设

9.4.1羊马城释义

9.4.2孟蜀羊马城的范围推测

9.4.3羊马城范围与宋代攻城战例的对照

9.5芙蓉城的形念意向

9.5.1城市形态概况

9.5.2城市空间形态意象

9.5.3城市生活对塑造五代成都城市形态的作用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以成都古城为研究对象,探索古城从先秦起源至五代这一历史时段的形态原貌和变化过程。以复原各个阶段古城城墙的形态、街巷网络结构为主,并探讨相应的规划思想、影响形态变化的因素。 本文分为先秦和秦代至五代两大部分。本文最具有独创意义的发现是,在第一部分完整揭示出先秦成都古城形态演变历程。对于秦代开始的封建社会成都城,本文在第二部分探索了其城池形态的变化内容、改造动机,以及涉及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阶段性特征。 成都古城建设的起源可以上溯至约4500年前成都平原宝墩文化古城群,与“夏鲧作城”的传说大致相同。约3700年前建造的广汉三星堆古城开始具有了明显的规划制度痕迹。该城具有三种形态的变化历程,是土著和外来文化的大熔炉:包括了来自岷山河谷古蜀先民的宗教习俗、良渚文化古城的宇宙观图式、中原二里头夏代古城的规划模数、等级制度等。当古蜀文化中心发生转移时,催生了成都古城的诞生—距今约3100年、富有多种文化内涵的金沙—青阳城。 金沙-青阳城是双子城,与河流形态紧密结合,体现了阴阳五行、太极八卦的古代哲学观念。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是该城规划的宇宙图式。其中蕴含的三级四方空间观念又可以溯至良渚文化古城。西周营国制度的尺度、规模和三级四方形态与金沙青阳城具有相似性、同源性。紧接其后的春秋蜀国开明都城可能是成都正式命名的时期。由于蜀王开明五世在天下逾制的局面下甘愿遵从西周礼制,这座都城的建设规划忠实反映了西周营国制度,从而既揭示了商周古蜀金沙青阳城的规划秘密,又例证了营国制度的内容、演变方式。 战国末年秦国征服古蜀国,依照秦制的郡城规模缩小、改造成都城。秦成都采用大少城并列的形态既是沿用了战国都城改造方式,也出于秦国同化古蜀民族的策略。李冰治水,疏通河道,形成二江双流城南的城池格局,改善成都城防洪能力,奠定城址两千年不变的基础。 汉承秦制,成都秦城在汉代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上扩建外郭,又恢复开明蜀国都城的规模。蜀汉政权依汉城轻易地改造成都为帝都,形成宫城、内城、外郭三重城形态。 唐代成都得到经济的再次腾飞,作为政治、经济的重镇,有“扬一益二”的历史称谓。唐末增筑成都罗城即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罗城的建设是一次成功的旧城改造和扩建工程。从规划理念、筑城技术上,成都罗城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作为一次涉及城池自然环境的改造,罗城在形态上也表现了与自然的完美融合。五代成都继承了唐代以来的安宁和繁荣,由于前后蜀国的都城改造,使这时的成都城形态在都城制度的发展史上达到一个顶峰。在成都城市文化性格方面,在自上而下推动的的游宴活动中,五代成都的城市空间达到水、城交融的地步,是宋代城市自由街巷形态的前奏。 本文研究证明:成都古城是例证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制度发展的活化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