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眼部中药熏蒸对VDT性视疲劳作用的研究
【6h】

眼部中药熏蒸对VDT性视疲劳作用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视疲劳的原因与分类

1.2 VDT与视疲劳

1.3 视疲劳的视觉质量观测

1.4 视疲劳与近视眼的关系

1.5 视疲劳的中医药研究

1.5.1 古籍研究

1.5.2 视疲劳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1.5.3 视疲劳的中医治疗方法

1.5.4 视疲劳的中药熏蒸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1.1 一般资料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研究方法

2.1.6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研究对象性别、年龄

2.2.2 实验前两组志愿者对比度视力的比较

2.2.3 游戏后对比度视力

2.2.4 中药熏蒸后对比度视力

2.2.5 纯净水熏蒸后对比度视力

2.2.6 两组间治疗后对比度视力的比较

2.2.7 两种视力表100%对比度近视力比较

2.2.8 两组志愿者熏蒸前后视疲劳症状积分

2.2.9 视疲劳症状表现

2.3 讨论

2.3.1 VDT性视疲劳的诱发

2.3.2 视疲劳与对比度视力

2.3.3 不同的对比度视力表

2.3.4 中药熏蒸与纯净水熏蒸

2.3.5 中药熏蒸与视疲劳

2.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通过研究制作实验性VDT性视疲劳和中药熏蒸缓解VDT性视疲劳,并观察VDT性视疲劳状态下液晶背光100%对比度近视力、液晶背光30%对比度近视力、简易100%对比度近视力、简易10%对比度近视力、简易低亮度近视力和视疲劳症状积分的变化,探讨VDT性视疲劳的主要症状特点,VDT性视疲劳与对比度视力的关系以及中药熏蒸对VDT性视疲劳缓解作用及机理。
  方法:
  通过招募35名合适的志愿者,按照完全随机化的原则,将志愿者随机分为2组,中药熏蒸组(21名)与对照组(14名),对两组志愿者一般检查和特殊检查以选择合适的志愿者。一般检查:裸眼远、近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眼前段检查、非接触眼压计双眼眼压测量,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角膜映光法,交替遮盖、遮盖去遮盖法斜视检查、双眼球运动检查;特殊检查:小瞳下电脑验光仪验光,检影验光;各对比度近视力检查:液晶背光100%对比度近视力、液晶背光30%对比度近视力、简易100%对比度近视力、简易10%对比度近视力、简易低亮度近视力等。获得志愿者基本资料后,通过距被测眼33 cm处放置一台17寸的电脑显示器,执行一个电脑游戏程序(“连连看”)作为近距离工作的调节刺激诱发VDT性视疲劳;再次行各对比度近视力检查及填写视疲劳症状问卷调查,并予自拟方药(抗视疲劳汤)或纯净水通过中草药熏蒸机进行眼部熏蒸15min,再一次行各对比度近视力检查及填写视疲劳症状问卷调查。通过熏蒸前后比较各对比度近视力的变化及视疲劳症状积分的变化,用以探讨不同熏蒸方法对视疲劳症状缓解的不同作用。所有资料输入SPSS17.O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 VDT性视疲劳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眼干涩感,视物模糊,眼酸胀等。
  2.两组志愿者游戏后简易10%对比度近视力、简易低亮度近视力均较游戏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中药熏蒸组中药熏蒸后液晶背光100%对比度近视力、液晶背光30%对比度近视力、简易100%对比度近视力、简易10%对比度近视力、简易低亮度近视力均高于中药熏蒸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对照组纯净水熏蒸后液晶背光30%对比度近视力、简易100%对比度近视力、简易10%对比度近视力、简易低亮度近视力均高于熏蒸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两组间采用不同熏蒸方法熏蒸后各对比度视力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
  6.两组志愿者熏蒸后视疲劳症状积分低于熏蒸前,而中药熏蒸组熏蒸后视疲劳症状积分差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本研究提示VDT性视疲劳的近视力改变可表现在低对比度视力和低亮度近视力(P<0.05);中药熏蒸能明显缓解VDT性视疲劳的不适症状,并能提高各对比度下视力(P<0.05),而不仅局限于低对比度视力;VDT性视疲劳主要表现为眼干涩感,视物模糊,眼酸胀等症状;评价VDT性视疲劳,低对比度视力具有可计量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