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针刺对宫内窘迫HIBD新生大鼠脑组织中Cyt-C和bFGF表达的影响
【6h】

针刺对宫内窘迫HIBD新生大鼠脑组织中Cyt-C和bFGF表达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西医对宫内HIBD的研究进展

2 古代中医对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的研究进展

3 现代针灸治疗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4 靳三针治疗HIE的特色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准备

2. 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第三部分 实验相关分析和讨论

1 动物模型的选择

2 穴位的选择

3 针刺治疗HIE的机理研究

4 细胞色素C(Cyt-C)-指标评价

5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指标评价

结语

一、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探讨:针刺“靳三针”头穴对宫内窘迫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大鼠脑组织缺血灶中细胞色素C(Cyt-C)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研究早期针刺“靳三针”头穴对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作用机制是否与线粒体介导的神经干细胞的凋亡通路有关,并进一步探索其起效通路以及观察针刺介入的时间对神经干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诱导的神经干细胞修复受损神经元的机制,为临床治疗缺血缺氧性脑病提供客观科学依据。
  方法:
  用结扎孕鼠双侧子宫动脉,完全阻断血供5min娩出胎鼠,制成宫内缺血缺氧脑损伤模型,分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1组、针刺2组。取代乳鼠自然分娩的幼鼠为自然分娩组;行剖宫产而不作缺氧处理的幼鼠为假手术组;行延迟剖宫产的幼鼠为模型组;延迟剖宫产后第14天开始行针刺操作的幼鼠为针刺1组;延迟剖宫产后第21天开始行针刺操作的幼鼠为针刺2组。设幼鼠接受针刺后21d、28d、35d、42d、49d为观察点,每个针刺组按观察点的不同分为3个亚组。作为对照,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分为5个亚组,分别在幼鼠出生后21d、28d、35d、42d、49d处死。处死后大鼠取脑组织及血浆,检测脑组织缺血灶中细胞色素C(Cyt-C)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阳性细胞光密度值。
  结果:
  1、针刺对脑组织Cyt-C表达的影响:21天时,针刺1组同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天、35天时,针刺1组同其余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针刺2组Cyt-C的表达在42天龄时高于模型组(P<0.01),35天、49天龄时和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大鼠针刺7天时,针刺1组高于针刺2组(P<0.05),针刺14天、21天时,针刺1组与针刺2组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针刺对脑组织bFGF表达的影响::针刺1组bFGF的表达在21~35天龄时和模型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2组35~49天年龄段bFGF的表达呈上升趋势,均高于模型组、正常组和假手术组,42、49天时与各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针刺14天(42d组)后高于模型组(P<0.05),针刺21天(49d组)后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1)。针刺1组与针刺2组在分别针刺7、14、21天后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针刺对神经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可能不是通过Cyt-C这一途径实现的,是否跟其他途径有关,有待进一步实验研究;另一方面,针刺可延长bFGF的产生时限,提高bFGF的产量,促进宫内窘迫脑损伤实验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而28天则是介入针刺以提高bFGF产量的最佳时间,虽然起效较慢,但效果较显著。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