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建国以来劳动教育的历史演变与反思
【6h】

建国以来劳动教育的历史演变与反思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一 研究的缘起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 研究综述

四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劳动教育的初级探索阶段

一 历史背景

二 劳动教育的状况

三 评价

第三章 劳动教育的兴盛阶段

一 劳动教育转向及其历史背景

二 劳动教育的实施

三 评价

第四章 劳动教育的脱轨阶段

一 劳动教育发展的转化及其历史背景

二 劳动教育误入“死胡同”

三 评价

第五章 劳动教育的调整阶段

一 劳动教育发展的转移及其历史背景

二 劳动教育的状况

三 评价

第六章 劳动教育的异化

一 劳动教育发展的转变及其历史背景

二 劳动教育的状况

三 评价

第七章 反思

一 劳动教育课程目的演变

二 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演变

三 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演变

四 劳动教育课程考核演变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展开▼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劳动教育走过了65年的发展历程。在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的指导下,我国依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对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做了相应的改革与调整,在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了与当时社会背景相吻合的劳动教育体系。本文在分析劳动教育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
  第一,劳动教育课程目的方面,受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影响不断变化。从作为改造中小学生政治思想和阶级斗争的工具逐渐转变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法。
  第二,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方面,呈现出了模仿前苏联→初级探索→劳动扩大化→恢复调整→劳动异化的演变历程。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影响着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内容历经了“生产劳动”为主到以“体力劳动”为主,再到其内容渗透于其他课程之中三个阶段,劳动教育逐渐弱化。
  第三,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面,大致发展的过程是学校正规实施→大炼钢铁参加劳动→等同于体力劳动→回归学校→渗透在其他课程中和部分教师惩罚学生的工具。
  第四,劳动教育课程考核方面,“文革”前主要以严格的考试为主,“文革”后,取消了劳动教育考试制度,当前学校没有系统的考核制度。
  基于此,本研究得出了三点启示:首先,尊重教育自身规律,避免政治和经济因素对学校劳动教育的过度干预。其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实施途径等方面要与时俱进,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行自我改革和完善。最后,必须把握新机遇,以一种科学的思路实施劳动教育。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