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实践的民族学研究——以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族中学“班班通”为例
【6h】

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实践的民族学研究——以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族中学“班班通”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 2相关研究综述

1.2.1 教育人类学相关研究现状

1.2.2 中国民族教育研究

1.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参与观察法

1.3.3 访谈法

1. 4 研究区域的选择

1.4.1 田野点的选择

1.4.2 田野工作

1. 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教育信息化

1.5.2 班班通

第二章 “班班通”的实践场域

2. 1 国家的场域: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实践历程

2.1.1 民族教育政策历程

2.1.2 我国教育信息化历程

2. 2 地方的场域:互助县民族中学的教育信息化

2.2.1 互助县教育信息化

2.2.2 民族中学教育信息化之路

第三章 从无到有:“班班通”项目进入

3. 1 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广

3. 2 学校:项目执行者

3. 3 师生:使用者与接收者

第四章 通与不通之间:“班班通”的实践

4. 1 “白加黑”:真实世界

4.1.1 平衡“白加黑”

4.1.2 失衡:白重黑轻与黑重白轻

4.1.3 “消失”的白板

4.1.4 “失语”的花儿

4. 2 实践效果的原因思考

4.2.1 技术层面漏洞

4.2.2 认知层面缺乏

4.2.3 政策层面的不适

结语 对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实践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教育,一直是社会科学研究者们一个永恒的研究主题。从我们每一个人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预示着我们即将要进入一个复杂的人文世界,并且接受后天的教育。教育是一个社会文化过程,无论我们如何界定教育,从文化的角度看,教育都可以被看作是每一个社会试图传播和维持其美好生活意愿的一种有意识的手段,而这种意愿源自与世界本质、知识和价值相关的社会基本信仰。
  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与当地经济水平、文化传统等方面息息相关。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最突出的一个特点。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民族地区发展迅速,从2000年开始在全国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到2003年开始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两大工程的实施为民族地区的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为“班班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本文重在理清“班班通”项目是怎么样在互助土族自治县落地?如何进行自上而下的推行以及自下而上的实践?实践过程中带来了哪些益处同时又遇到了哪些问题?为什么有这些问题?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同时,分析产生实践效果的原因。讨论从人类学角度怎么关注民族教育,从“班班通”反思中国民族教育政策以及民族教育实践中碰到的阻力。反思民族教育该怎么办?它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被主流话语全部建构还是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针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阐述与思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