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张竹坡小说评点的主体间性研究
【6h】

张竹坡小说评点的主体间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及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前言

第一章主体间性与文学主体间性的含义

(一)、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二)、主体间性的含义

(三)、文学主体间性的含义

第二章张竹坡小说评点主体间性的获得

(一)、隐性教化

(二)、显性教化

第三章张竹坡小说评点的主体间性-创作论

(一)、创作虚构中的主体间性

(二)、创作准备中的主体间性

(三)、创作构思中的主体间性

(四)、创作表达中的主体间性

第四章张竹坡小说评点的主体间性——接受论

(一)、会读

(二)、置身

第五章小说评点家的角色意识与主体间性

(一)、“高山流水”式的共通之感

(二)、评点者与文本的情感沟通

(三)、交流中达成的理性分析与理论建构

第六章张竹坡小说评点的主体间性的历史地位

(一)、在《金瓶梅》接受史上的地位

(二)、在中国古代小说评点史上的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主体间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凸现的一个范畴,其研究对象是主体之间的相互交往关系。主体间性与以“天人合一”哲学观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美学神理相通,彼此间天然地存在着对话沟通的基础与可能。本文以主体间性为视角,考察清初张竹坡的小说评点理论,揭示其评点中体现出的主体间性。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主体间性与文学主体间性的含义作出理解。第二部分分析张竹坡小说评点主体间性获得的隐性教化和显性教化因素。“天人合一”观深厚的文化根基、清初由冲突走向融通的历史文化语境以及小说评点立言以寄托生命意义的文人文化传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张竹坡小说评点主体间性的形成;而穷愁困厄的人生际遇与不雅不俗的人生品位则更直接地促成了其评点主体间性的获得。第三、四部分论述张竹坡小说评点之创作论与接受论中的主体间性。围绕“市井文字”《金瓶梅》的整个创作过程,张竹坡在评点中揭示了作家在艺术虚构、生活体验、创作构思及艺术表达各阶段的主体间性;其阅读理论强调欣赏者主体的素养,重视读者与作家、读者与文本主体间的对话交流。第五部分分析张竹坡作为小说评点家的角色意识与主体间性。在具体的评点中,张竹坡与作家达成了“高山流水”式的共通之感,与小说文本作了最真诚的情感交流,并深入到对对象主体审美性质的认识上去探求审美的意义。最后部分总结归纳了张竹坡小说评点的主体间性在《金瓶梅》接受史上与在中国古代小说评点史上的意义和地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