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媒介嬗变中的文学新生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数字媒体汉语写作研究
【6h】

媒介嬗变中的文学新生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数字媒体汉语写作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中文文摘

第1章绪论

1.1文学实践的质询

1.2文化理论的迷思

1.3思路的展开方式

第2章文学生态变化与传播媒介兴替

2.1外部环境变迁:空间逼窄化

2.2逾淮之橘:文学基因突变

第3章数字媒介的特点与网络文学的品性

3.1面向文学的网络功能特征

3.2电子写作的非物质性

第4章网络写作的流变与表征领域的拓展

4.1苦闷的象征:海外先驱的创作

4.2平民狂欢:网络写作大潮

4.3新媒介中的旧套路

4.4题材的拓展与立意的丰富

4.5网站商业化和网络文学的救赎

4.6博客写作:后大众文化与伪草根文学

第5章传统的元素与叛逆性写作

5.1传统文学元素的延伸与变异

5.2叛逆性写作:一种文化策略

5.3绝望与颓废:对环境的决绝

5.4玩世表相里的执着

第6章现实的诘疑与历史的启迪

6.1“一代之文学”与一代之媒介

6.2文明变革与内部无产者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20世纪术叶,中国文学生态发生剧变。继80年代后期电视文化冲击使文学从中心走向边缘后,90年代电脑和网络普及使文学格局又一次发生震荡:电脑、网络等数字媒介在改变社会环境的同时,还直接介入文学生产机制内部,从文本形态、作者构成、价值观念和读者心态等多个方面影响文学,改变了文学的生产方式。虚拟的网络中已经建立起一个文学场,它的自由性超越了现实中社会世界的文学场,它不仅蔑视文学之外的许多律令,还拆解了文学自身的许多成规。网络媒介具有无界沟通、便捷互动、海量空间、超文本编码以及写作非物质性等特点,使写作变得轻易随意,带来了表达的解放。然而,电子写作的非物质化,使符号无限增殖、扩张,也解构了传统文学追求的超越性意义和隽永价值。于是,网络作者在写作中常常卸落主体承担,颠覆传统价值,拆解诗性体验,滋长了衍漫而无节制的文风,使宣泄性文字泛滥。此时,手机短信或许给网络文学提供了某种救赎的机会。 在考察汉语数字媒介写作的流变及其所呈现之特征的基础上,作者着重分析了网络给文学带来的新气象——叛逆性写作。许多网上诗歌、小说、散文显示了与传统文学相似的基本特点,以至于有论者认定,没有什么网络文学,只有发表于网络的文学。然而,另有一类网络写作及其作品,基于网上特有的写作、传播环境,显示了另类的特点。它们与上述作品所具有的沿顺传统,比较“雅正”的风致相区别,显出了叛逆性文化品格。它们有的含涵纯洁与向上的意蕴,却故意寻求丑恶表象来表现,呈现为粗鄙的形相。这种亦正亦邪的风格,在网络诗歌、散文写作中颇有代表性。离经叛道与真诚坦率相融和,机智幽默和恶搞促狭相结合,已成为网络一代的群体美学趣味与艺术风尚。另一种叛逆性写作并非来自文化策略,而是出自作者观念的叛逆:颓废和绝望。第三种叛逆性写作,是在玩世不恭中表达对现实的强烈批判。这些叛逆是文学解放的表征。也有大量叛逆性写作流为恶劣个人化,甚至是变态宣泄、乱吐口水式的个人化。然而,网络兴起既然是不可避免的媒介嬗变,它为文学带来的不管是解放还是遮蔽,文学界人士都必须直面和正视。 针对有论者诘责数字媒介的写作自由纵容了鄙俗甚至下作的欲望表达,消解了文学性,作者将本次媒介嬗变(网、纸替代)引起的文学生态变化,与历史上另两次媒介嬗变引起的文学变局——公元2-3世纪中国纸、简替代导致魏晋文风之变,和十八世纪英国印刷业发达导致小说兴起——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的结论是,在媒介进步导致的表达解放中,“俗文化”与媒介一道兴起是历史的通例,而当时被视为非文学的元素,后世却未必不能进入文学殿堂。因为文学性是历史主义的、建构的,而非本质主义的、恒定的。最后,作者在阐述文学生态变迁引发的审美舆论公正性问题之后,强调了对新媒介写作抱持宽容心态的必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