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乡镇墟市与民间信仰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以清末民国的闽西为中心
【6h】

乡镇墟市与民间信仰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以清末民国的闽西为中心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中文文摘

第1章绪论

1.1学术史回顾

1.2关于选题

第2章闽西的乡镇墟市

2.1闽西墟市的发展概况

2.2闽西墟市的分布特征

2.3闽西墟市的类型分析

2.4闽西墟市的结构特征

第3章闽西乡镇墟市的民间信仰

3.1大型墟市的民间信仰

3.2中型墟市的民间信仰

3.3小型墟市的民间信仰

第4章乡镇墟市上的神明活动与地方社会——以安远墟为个案

4.1安远的历史、地理概况

4.2安远墟场上的神明活动

4.3庙会反映的安远地方社会

第5章墟市民间信仰中的国家与地方——以伊公信仰为个案

5.1正统化与地方化:伊公信仰的缘起

5.2地方化的进程:伊公信仰的扩大

5.3地方化的完善:寺庙重建与庙会活动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本文以清末民国的闽西为研究中心,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分析与探讨了乡镇墟市与民间信仰问题。认为: 1、闽西乡镇墟市的民间信仰构成之所以千差万别,丰富程度相距甚远,是墟市规模大小、宗族构成、墟市位置、货物流向、墟市的双重性、墟场大姓的影响以及墟市周边乡村信仰构成等几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透过墟市神明活动可以反映墟场所在地的地域特征,在宁化县安远墟,每年六次规模较大的神明活动反映出安远墟场流动人口较多,货物交易频繁;在社会结构上,少强宗大族,多小姓弱房;在民众的生计方式上,以农业与商业为主;在地方事务中,地缘与业缘因素比血缘因素的作用更大。 3、国家与地方两种力量往往同时在墟场的民间信仰中得到体现:在宁化县河龙乡伊公信仰的缘起中,国家与地方两种力量几乎是同步的;伊公信仰的扩大受到了官方的推动、经济交往的延伸、姻亲关系的牵引、宗族迁移的播散以及抚慰乡民焦虑心理的需要所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地方的力量占了主导,但国家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