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王夫之《诗广传》阐释思想和阐释方法研究
【6h】

王夫之《诗广传》阐释思想和阐释方法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中文文摘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王夫之简介及其《诗广传》

第二节研究综述

第三节论文研究方法

第二章《诗广传》所采用的解释体式—“传”

第一节内容上的“广”

第二节不作训诂的阐释

第三章《诗广传》的阐释原则—“诗无达志”

第一节“诗无达志”的诗学背景

第二节“诗无达志”理论的具体运用

第四章《诗广传》的阐释内容

第一节《诗广传》中的“诗情论”

第二节君子的理想人格

第三节《诗广传》中的其它思想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诗广传》是王夫之在研读《诗经》时写下的一些杂感性的文字,其论述角度多样,内容十分广泛,是清初重要的一部《诗经》学著作。本文就他的阐释方法和阐释思想作了一些探讨和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 1、《诗广传》所采用的阐释体式。《诗广传》的“传”字已经说明了该书采用的阐释体式是“传”。他的“传”有两个特点,一是内容上的“广”,一是不作训诂的阐释。 2、《诗广传》的阐释原则——“诗无达志”。这一部分简要论述了“诗无达志”的内容和演变历程,并论述了“诗无达志”这一原则在《诗广传》中的具体体现。 3、《诗广传》的阐释内容。《诗广传》的阐释内容很广,哲学、政治、伦理和文学等方面都有所涉及,本文主要论述了三个方面的思想:一、《诗广传》中所体现的“诗情论”。二、君子形象。君子是《诗广传》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君子”是王夫之的理想人格。三、概述了《诗广传》中所体现的有关哲学方面的天、道、人、命思想、动静关系和历史进化观等观点。 王夫之是中国明清之际伟大的思想家,南明亡后,更名隐居,潜心著述,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位富有创见的大师,其学术成就精深博大。他治学既深入传统又立足现实,以经世致用为宗旨,他提出“六经责我开生面”的观点对传统的经学作了极富创新精神的阐释,学术研究涉及哲学、史学、道德伦理、政治、宗教、文学等诸多领域,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著作甚丰.遗著有100多种,400余卷,主要收入在《船山遗书》中,有关他研究的论著也很多,这些论著多从总体上把握他的诗学理论、哲学思想、教育思想等,专书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姜斋诗话》、《读四书大全说》、《读通鉴论》、《张子正蒙注》等书。《诗广传》是王夫之在研读《诗经》时写下的一些杂感性的文字,其论述角度多样,内容十分广泛,是清初重要的一部《诗经》学著作,迄今为止却很少论著对他加以研究和评价。本文主要就《诗广传》的阐释方法和阐释思想方面作了一些探讨和研究,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来论述: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诗广传》所采用的阐释体式。《诗广传》的“传”字已经说明了该书采用的阐释体式是“传”。“传是一种历史悠久、品性成熟的经典解释体式,早在先秦两汉时期,就形成了自己的个性特征,它的一个重要特色是‘于所书求所不书’,注重引申发挥,导向作用。为经典作“传”的解释者们常常是带着现实社会文化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是怀着自己从生活经验中生发出的期待视界,以经世致用的态度,去阐发经典文本的深层意蕴,并加以发挥,导向应用的。”[1]明亡后,力图施展革除时弊、反清复明政治抱负的王夫之,不得不“悲愤有怀”地退出血与火的战场,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而“遁迹林泉”,转入思想领域去从事另一种形式的斗争。他转向学术著述,以六经为根底,寻找经世致用的途径,用“六经”来“开生面”,作为批判现实的思想武器,他撰写《诗广传》的意图和“传”的特色决定了“传”是最合适的体式。他的“传”有两个特点一是内容上的“广”,一是不作训诂的阐释。 第二部分论述了《诗广传》的阐释原则——“诗无达志”。这一部分主要论述了“诗无达志”的内容和演变历程,并论述了“诗无达志”这一原则在《诗广传》中的具体体现。王夫之在《明诗评选》中有一段话“只平叙去,可以广通诸情。故日:诗无达志。”“诗无达志”说明了诗歌欣赏中的差异性,它不仅指诗的涵义具有宽泛性和不确定性,更主要的是指读者由于思维方式、性格、生活环境、生活经历、学历等的不同引起欣赏差异的出现,正如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所说“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自得”。“诗无达志”并不是王夫之首先发明的,而是有着深远的诗学背景。从春秋时的“赋诗言志”到孟子的“以意逆志”、董仲舒的“诗无达诂”到王夫之的“诗无达志”,“诗无达志”的理论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诗无达志”这一原则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王夫之在阐发《诗经》时,只是借杯浇意,毫不受经旨的束缚;二、对《诗经》同一篇章的评论,和他在其它书中对《诗广传》所作的论述的角度不同;三、就是同在《诗广传》一书中,对《诗经》同一篇章也有着完全不同的论述。 第三部分是从《诗广传》的阐释内容进行论述的。《诗广传》的阐释内容很广,哲学、政治、伦理、和文学等方面都有所涉及,本文主要论述了三个方面的思想。一、《诗广传》中所体现的“诗情论”。夫之继承了“诗言志”的儒家传统,重视诗的情志因素和抒情特点,认为“诗以道情,道性之情”。这种情并不是指所有的情,他对情作了规定,“情”是“性情”要“以性正情”,情要“贞、正”;“情”具有“导人于清贞,而蠲其顽鄙”的社会作用,要从“治情”从而达到“治国”;情和景的关系是互相融合,不可分离的。二、君子形象。君子是《诗广传》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君子”是王夫之的理想人格。他眼中的君子不是理学家所说“存天理,灭人欲”的形象,君子和常人一样同样有理欲需求,但君子在对待理性和情欲问题上和小人不同,小人重利轻义,君子知道如何用理来节欲,以性正情。他认为君子对国君是忠贞不二,在侍奉国君时也要和侍奉父母一样是出於“道”出於义,而不是为求利的。他认为君子“无悁急之情”,不能有急躁、浮躁的性情,君子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秉性。君子“慎言质,而重言文”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质。三、略微概述了《诗广传》中所体现的有关哲学方面的天、道、人、命思想、动静关系、历史进化等观点。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