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汉字的重解
【6h】

论汉字的重解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论

第一节汉字重解的定义

第二节相关理论背景及研究现状

一、汉字字形结构理论的发展

二、汉字的理据性

三、汉字文化研究概貌

第三节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因重构引起的重解

第一节重构的界定

第二节重构的类型

一、象形--形声

二、会意--形声

三、象形--会意

四、形声--会意

第三节小结

第二章因"变形音化"引起的重解

第一节前言

第二节 "变形音化"的类型

一、因饰笔引起的"变形音化"

二、因结构布局调整引起的"变形音化"

三、因笔画割裂、图形分解引起的"变形音化"

四、因"形似音近"构件引起的"变形音化"

五、因笔势化(线条化)引起的"交形音化"

六、小结

第三节 “变形音化”产生的原因

一、汉字形体的演变

二、汉字表音趋势的影响

第三章 因“变形义化”引起的重解

第一节前言

第二节因“变形义化”引起重解的类型

一、为显示本义而引起的重解

二、为表现引申义而引起的重解

三、为表现假借义而引起的重解

第三节小结

第四章因文化因素引起的重解

第一节前言

第二节因文化因素引起重解的类型

一、物质文化背景下的重解

二、制度文化背景下的重解

三、精神文化背景下的重解

第五章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论文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汉字重解的研究范围、相关的理论背景、研究现状以及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论文第一章“因重构引起的重解”,主要论述运用不同的造字方法为语言中同一词汇意义所造的不同形制。因运用的造字方法不同,其形义关系的分析也必然不同。这种重解主要有四种小类型:象形向形声的转化、会意向形声的转化、象形向会意的转化以及形声向会意的转化。上述汉字构型模式的转化向我们透露了汉字发展演变历程上象形、会意、形声三种构形模式消长情况的一些信息。随着语言的发展,象形、会意等构形模式越来越无法满足记录汉语的需要,而形声造字法作为一种更优越的文字创制方式,后来居上,成为汉字创制的主流构形模式。在汉字形声造字法的影响下一些原本是象形、会意的字形被重构为形声字。象形和形声向会意的转化则主要是汉字的表意性及汉字的工具性使然。 论文第二章“因‘变形音化’引起的重解”,主要分析在字形上具有传承关系的汉字字体在演变过程中由于音化趋势的影响,形体发生了微妙变化,从而引起结构模式、构意说解的不同。本章根据引起“变形音化”在字面上的原因,将“变形音化”细分为五种类型。 一、因饰笔引起的“变形音化”。饰笔本来是与字形的读音、意义毫无关系的装饰性笔画,但是有些饰笔融入字形结构,饰笔所在那部分被解读成与字音有关系的构件,从而引起构意说解的变化。例如“年”字,由于饰笔的作用由原先的会意字演变成了形声字。 二、因结构布局调整引起的“变形音化”。在汉字方块属性的要求下以及汉字表音的发展趋势下,一些包孕、上下结构的甲骨文字形,结构模式变成了左形右声的形声字结构。例如“聍”字,甲骨文字形作奉,象纳只于()中之形,为会意字。小篆字形构件布局变成了只在宁旁,作髀,结构说解也变成了从貝宁声的形声字。 三、因笔画割裂、图形分解引起的“变形音化”。随着汉字的发展,原本以呈现事物形态的早期图画式文字,常会出现笔画割裂,图形分解成几个独立构件的现象。这些构件经过重新组合,重新分析,会出现与原先不同的构意说解。例如“企”字,甲骨文作(),象人举踵之形,为独体象形字。后来字形逐渐分离为“人”和“止”两个部分。到小篆时,《说文》便解释为“从人止声”,变成了上形下声的形声字。 四、因“形似音近”构件引起的“变形音化”。一些象形字、表意字的构件常会被写作与之形体相近但又能显示该字读音的构件,从而字形结构被重新分析为形声结构。例如“羞”字,甲骨文作().从又持羊,以会进献之意,为会意字。后来表示手形的()(又)讹变成形近构件()(丑),且“丑”与“羞”古音接近,两者同属幽部。到小篆时,结构说解变成了从羊从丑,丑亦声的会意兼形声字。 五、因笔势化引起的变形音化。在笔势化的影响下,一些字的字形与字义的关系变得疏远,于是人们就有可能从语音上重新追寻字形与字义的关系,从而引起变形音化。例如“身”字,甲骨文作(),像人隆其腹,为独体象形字。小篆字形笔势化作(),虽仍可以看出人隆其腹之形,但许慎把它说解为“象人之身,从人,厂声”,字形结构变成了形声结构。 变形音化产生的前提是汉字字形的演变,这种演变一开始可能是偶然的,但是变形音化的完成则是在表音趋势下一种有意识的改造。 论文第三章“因‘变形义化’引起的重解”,主要论述汉字在发展演变过程中,由于字形的演变,字义的转移导致字形与字义关系的疏远,用字者在追求汉字表意性的驱使下,对原本不表义的形体进行重新分析使之具有表义功能,或者通过增加、改换义符来恢复、加强字形与字义之间关系,从而引起汉字重解的现象。 一、为显示本义而引起的重解。(一)当汉字形义关系减弱,汉字阐释者对变异的形体进行重新分析,赋予变异的构件新的功能,从而使字形与本义重新达到统一。例如“折”字,甲骨文作(),像以斤断木之形,侧重通过构件字形位置的组合来表达词义。隶书作(),说解也变成了“从手从斤”,表示用手把某物弄断,变成了会义合成字,构意得到了重新分析。(二)当本字字形被借用或转用为它途,本义变得晦涩,与字形的联系淡化,人们会通过增加义符来恢复新字形与本义之间的联系。例如“莫--暮”。莫,甲骨文作(),像日头落在草丛中之形,为“日暮”义。后“莫”被借为记录否定代词,再加上形体演变,本形与本义联系日渐疏远。人们便在“莫”上增加表义构件“日”构成新字形“暮”,使字形所表达的词义更为显豁。(三)当汉字表义构件的意义不断发展时,字形原初构造意图可能变得模糊乃至消失,汉字使用者在追求形义统一原则的定势思维下,有时会通过改换义符来恢复字形与本义的联系。例“歱--踵”。歱的本义是“脚跟”,表义构件“止”的本义是脚趾,其最初的构形与构意是统一的。后来“止”由“脚趾”义引申为“停止”,且为“停止”所专用。于是后人便改用“足”作表义构件,重构了“踵”来表示“脚跟”的意义,使形义关系重新彰显。 二、为表现引申义而引起的重解。(一)通过重新分析使变异的字形与引申义达到新的统一。字形的发展,字义的引申,本义的脱落使得引申义成为变化后字形的主要义项,后人在不明了本义的情况下,根据变化后的字形,通过重新分析,使字形与引申义达到新的统一。例“行”字,甲骨文作(),本义为道路。后由“道路”义引申为“行走”义,并且成为该字形的常用意义。小篆字形作(),形意不甚清晰,《说文》解释为:“行,人之步趋也,从彳从亍”。许慎的说解使变化后的字形和引申义达到统一。(二)通过增加或改换表义构件,使新字形与引申义达到统一,从而引起理据的重构。例如“取--娶”。“取”初文作(),象以手取耳朵之形,本义为“捕取”,后引申为“娶妻”,为实现字形与引申义的统一,便增加表义构件“女”表示所获取者乃女子也。 三、为表现假借义而引起的重解。(一)当字形被借为他用,本义由于很少使用或另造他字来代替,后人便将假借义当作该字形的最早意义,并根据变化后的字形进行重新分析,使字形与假借义达到新的统一,理据也得到重新解释。例如“東”字,甲骨文作()、(),为“橐”之初文。后被假借为东方之东,久借不还,后世便作“橐”为“囊橐”之专字。小篆字形变异为(),《说文》根据此将“東”的说解为“从日在木中”,会合成“東”的假借义“东方”。(二)汉字运用过程中,常常会有借用的现象,这一用法造成“一字多词”的现象,影响了书面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为了使本字和假借义都能得到很好的使用,人们便为假借字加注或者改换与假借义有关的义符形成新字,使新字字形与假借义达到统一。例如“贞”字,甲骨文借“鼎”为之,作(),周原甲骨增加义符“卜”作(),指出其与占卜意义有关。字形结构变成了从卜、鼎省声的形声字。 汉字据义构形,其最初形义是统一的。但是,古汉字的形义统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统一情况存在着历史阶段的不同。汉字“变形义化”后新字形与本义或引申义、假借义在新的层面上达成了统一,正是这种新的统一不断推动着汉字向前发展,使旧有的汉字的在“新瓶”底下继续发挥作用。 论文第四章“因文化因素引起的重解”,主要论述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汉字阐释者因其各自的日常经验、文化背景的不同,对汉字构形有不同的构意阐释。本章结合相关例子,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加以阐释。从文化的角度来考察汉字构意说解的不同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汉字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汉字与文化间的相互关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