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汶河大鼓兴衰论(1949-2009)
【6h】

汶河大鼓兴衰论(1949-2009)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论文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汶河大鼓兴盛期(1949年-20世纪60年代初)

第一节地理文化概况及政治经济背景

一、大汶口地区的地理人文概况

二、政治经济背景

第二节兴盛期汶河大鼓的艺术特点

一、念白

二、唱腔艺术特点

三、伴奏

四、“一人多角”的表演形式

第三节 观众审美因素

一、言不尽意

二、善恶分明的情感共鸣

三、自我观的鼓舞

四、不拘俗套的剧情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汶河大鼓衰落期(文化大革命-2004)

第一节政治经济背景

一、“文革”的文艺萧条期

二、改革开放到2004年的经济迅猛发展期

第二节 汶河大鼓自身的因素

一、陈陈相因的艺术表现手法

二、变化中重蹈覆辙

第三节观众审美因素

一、从适应到厌倦

二、反馈信息的传播

三、稳定性与变异性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三章汶河大鼓复苏期(2004-2009)

第一节政治文化背景

一、夕阳红艺术团的建立

二、风起云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第二节汶河大鼓的变化发展

一、传统基础上求创新

二、推陈出新

三、发展与传承

第三节观众审美心理变化

一、孩提时的记忆

二、“真真假假”的艺术真实观

三、看戏、听戏的双重鉴赏观

四、是非分明的情感基调

五、以人为中心

第四节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汶河大鼓是鲁中南土生土长的民间曲艺,又名“大鼓书”,用泰安方言演唱,唱腔高拔、诙谐幽默。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汶河大鼓既保持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又借鉴姊妹艺术的特点来丰富完善自己,形成了风格独特、别具韵味的艺术特点。
   本文通过对建国以来汶河大鼓“兴-衰-复苏”三个时期的剖析,为在现代社会中的传统文化如何保存与传承提供一个参考。另外,作为属于跨学科领域的研究,借用不同学科的视角,本文在民族音乐学的基础上,借鉴美学知识对其进行解析,采用“局内人”、“局外人”双视角,以多角度、多层面的视野对汶河大鼓的兴衰进行剖析,从地理政治文化背景、汶河大鼓自身艺术特点、观众审美心理变化的三个角度归纳总结,试图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大鼓研究的文化理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