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民族寓言到文学神话——“寻根文学”与1980年代小说创作的变革
【6h】

从民族寓言到文学神话——“寻根文学”与1980年代小说创作的变革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二)关于“寻根文学”的研究综述

一 困境中突围:“寻根文学”及其思想与知识空间

(一)西方文化冲击与民族文化本位的焦虑

(二)国内文化热氛围与海外新儒学遥相呼应

(三)新时期文学瓶颈与拉美文学启示

二 文化记忆与民族寓言:“寻根文学”的文化想象

(一)“根”的寻找与倾诉

(二)民间文化归来——贾平凹“商州三录”

(三)国民劣根性批判——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

(四)传统文化、性格的弘扬——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

(五)仁义道德的现代审视——王安忆《小鲍庄》

三 “寻根文学”与1980年代小说的可能性

(一)从民族寓言到文学神话

(二)“寻根文学”与1980年代小说的嬗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 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思潮在中国当代文坛骤然崛起,以强势姿态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继“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之后又一不容忽视的文学现象。不同于控诉历史,反映当下社会现状的文学主题,“寻根文学”一经出场,便带有鲜明的“回归”诉求和书写倾向,但在浩荡的历史文化宣言和口号遮蔽下,隐藏着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宏大愿望和野心,“寻根文学”作家也为此进行了一系列创作和努力。最终至“寻根文学”思潮落幕,也并未真正完成宣言中高于文学本身的文化命题,但其介入和参与了八十年代文学创作的变革,突破了一贯传承的现实主义“反映论”认知模式,大量引进西方文学观念,糅合众多现代主义表现手法,充分吸收西方现代小说技法,与中国本土创作经验相结合,既是对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一元化局面的有力反拨,又是现代主义在中国当代文坛一次较为低调和成功的试验。同时,对多元化文学时代的到来起到承上启下的衔接,为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国门起到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成为当代文坛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本文选取“寻根文学”与80年代小说创作的关系为切入点,主要采取文本分析的方法,同时结合时代文化背景和作家心路历程,试图揭示“寻根文学”的曲折发展历程和在80年代文坛不可忽视的作用。论文共分五章,引言部分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析,提出重启此文学议题的意义。第一章从国内外社会、文化环境及文学自身运作规律入手,分析“寻根文学”兴起的历史必然性;第二章从关注民间文化、批判国民性劣根性、弘扬传统文化人格、重审道德仁义四个方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文本解读,力图呈现“寻根文学”为80年代文坛注入新的元素和力量;第三章重点分析“寻根文学”思潮为80年代小说转型所提供的必要条件,揭示其与80年代小说嬗变的可能;最后一章为结语,总结全文,梳理论文脉络,并得出研究结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