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内河货运港口辐射范围研究——以万州水运港为例
【6h】

内河货运港口辐射范围研究——以万州水运港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货物多式联运研究

1.2.2 货物运输成本的研究

1.2.3 辐射范围研究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际应用价值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几种典型辐射模型的分析

2.1 引力模型

2.2 断裂点理论

2.3 市场区理论

2.4 模型比较分析

2.4.1 各个模型在该领域所做的贡献

2.4.2 各个模型存在的局限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综合运输成本辐射模型建模

3.1 以运输价格为核心的辐射模型

3.1.1 不同运输方式的价格构成

3.1.2 基于运输价格的辐射模型

3.2 以运输价格和货物时间成本为核心的辐射模型

3.2.1 货物运输时间价值计算

3.2.2 基于运输价格和货物时间成本的辐射模型

3.3 以运输价格、货物时间成本及外部成本为核心的辐射模型

3.3.1 货物运输外部成本模型

3.3.2 基于运输价格、货物时间成本及外部成本的辐射模型

3.4 不同运输成本构成下的辐射范围比较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例分析——以万州货运港口为例

4.1 以货物运输价格为核心的辐射范围测算

4.1.1 上海至成德绵经济圈通道上万州港口的辐射半径

4.1.2 上海至四川东北方向通道上万州港口的辐射半径

4.1.3 上海至陕西方向通道上万州港口的辐射半径

4.1.4 上海至湖北方向通道上万州港口的辐射半径

4.2 以运输价格和货物时间成本为核心的辐射范围测算

4.2.1 运输任务的时间成本估算

4.2.2 上海至成德绵经济圈通道上万州港口的辐射半径

4.2.3 上海至四川东北方向通道上万州港口的辐射半径

4.2.4 上海至陕西方向通道上万州港口的辐射半径

4.3.5 上海至湖北方向通道上万州港口的辐射半径

4.3 以运输价格、、货物时间成本及外部成本为核心的辐射范围测算

4.3.1 单位外部成本的估算

4.3.2 上海至成德绵经济圈通道上万州港口的辐射半径

4.3.3 上海至四川东北方向通道上万州港口的辐射半径

4.3.4 上海至陕西方向通道上万州港口的辐射半径

4.3.5 上海至湖北方向通道上万州港口的辐射半径

4.4 对辐射范围的分析

4.5 基于发展的眼光分析未来万州水运港的辐射范围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内河货物运输的发展与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开放程度有密切关系,因此内河货物运输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内河港口近年来运输量大幅增加,在多式联运中的作用与日俱增,虽然内河运输的发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在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内河货运港口的运输能力是否与增长的运输需求量相匹配?内河货运港口的货物运输是否能辐射到政府对内河货运港口规划时的预期区域?以内河货运港口为核心的货物运输体系的辐射能力到底有多强?在不同方向上以内河货运港口为核心的货物运输体系辐射边界到底在哪?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内河水运港口的辐射范围有一个定量的测算方法。
   针对内河货运港口的辐射范围的测算,本文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①对目前存在的几种典型辐射模型进行了回顾,并分析了每种辐射模型主要的贡献和存在的局限性。
   ②对不同运输方式的运输价格的构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其次是对Alford-Bangs公式进行了回顾,并构建了货物时间成本模型;然后是从交通事故导致的损失、噪音污染、尾气排放造成的环境危害和交通拥堵引起的时间延误四个方面对货物运输的外部成本构成进行详细分析,并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这些模型的计算可以估算出每种运输方式的单位运输外部成本。
   ③从单位运输成本角度考虑,构建了单位运输成本比例模型,根据该模型可算估算出在某一区域托运人选取某种运输方式的可能性。
   ④在单位运输成本比例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测算内河港口辐射半径的模型,根据该模型可以计算出港口在不同通道上的辐射半径。
   ⑤选取万州水运港口进行实证分析,对万州港口可能辐射的几大通道上的辐射半径进行了测算,通过对计算的结果分析与万州水运港目前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因此可以证实文中所提出的模型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对内河货运港口的辐射范围的测定具有实际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