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抗战时期重庆交通发展与城市形态影响研究
【6h】

抗战时期重庆交通发展与城市形态影响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形态研究

1.2.2 抗日战争研究

1.2.3 陪都发展研究

1.2.4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抗战前夕重庆交通状况

2.1 抗战前夕重庆陆路交通状况

2.1.1 省际公路

2.1.2 市政道路

2.2 抗战前夕重庆陆上交通工具

2.2.1 滑竿

2.2.2 黄包车

2.2.3 公共汽车和出租车

2.3 抗战前夕重庆水运状况

2.3.1 航运企业

2.3.2 长途航运

2.3.3 短途讲渡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抗战时期重庆交通发展状况

3.1 抗战时期重庆陆路交通发展

3.1.1 省际公路

3.1.2 市政道路

3.2 抗战时期重庆水运发展

3.2.1 川江轮渡

3.2.2 黄金水道运输

3.2.3 黄金水道抗战

3.3 抗战时期重庆交通管理与教育

3.3.1 工务局建设

3.3.1 汽车管理发展

3.3.2 交通人才培养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战时重庆交通发展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4.1 城市规模与布局

4.1.1 交通建设促进城市扩张

4.1.2 交通发展推动上半城兴盛

4.1.3 交通布局影响城市功能分区

4.2 城市地位与性质

4.2.1 交通建设推动城市地位提高

4.2.2 交通发展促进城市性质变化

4.3 城市社会文化

4.3.1 交通发展促进城市文化进步

4.3.2 交通发展提高城市开放性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对当代城市形态发展的启示

5.1 对当代城市扩张的启示

5.2 对当代城市功能区建设的启示

5.3 对城市性格的影响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近年来,中国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高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力度,城市交通和城市形态的发展水平都日新月异。城市形态的本质是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外在表现,交通发展是城市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动力,常常对城市形态的演变、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抗战时期,作为大后方中心的陪都重庆在特殊的地形条件、复杂的历史环境和超常规的战时建设综合作用下,城市形态发展迅速、特色鲜明。
  抗战前,重庆仅有成渝、川黔和川湘三条公路分别从东、南、西三面与全国各省及境外联系,总里程不足2000公里。首任市长潘文华亲自规划的三条市政干道,仅中区干道和南区干道建设完成。因为地势崎岖、道路狭窄,市内仍然盛行传统的人力交通工具滑竿、轿子、黄包车、溜溜马等。水上运输虽然历史悠久,但现代化的航运企业和航运工具发展十分缓慢。
  抗战爆发国府迁渝后,重庆城市交通在抗战的艰难环境下不断被破坏和新建,新筑的川滇东路、汉渝公路与原有对外公路结合,逐步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市政道路规划和火巷马路修筑逐步改善了市区交通条件。川江轮渡和黄金水道发展迅速,在抗战和运输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战时改组的陪都工务局为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和汽车管理作出卓越贡献。在交通部和军事委员会主导下,重庆交通人才培养事业也开始萌芽。
  抗战时期重庆交通发展不仅显著改善了重庆对外联系和市区联系条件,还对城市形态产生巨大影响。交通建设促进了城市规模扩展;促使城市重心从下半城向上半城转移,上半城不断兴盛;推动城市开展功能分区,形成特色文化区和工业区;城市地位显著提高,顺利完成闭塞山城向战时首都的过渡;城市性质从传统军事要地转变为工商业重镇;社会文化明显进步,城市开放性显著提升。
  最后,本论文总结了研究抗战时期重庆交通发展及其城市形态影响对现代交通建设和城市规划的启示以及对城市性格的影响。抗战时期重庆交通发展与城市形态变化的关系为当代城市扩张和功能区发展提供了借鉴,战时交通发展促进了社会开放和文化进步,为城市性格奠定了基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