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重庆大学建筑教育阶段性研究(1952-1966)
【6h】

重庆大学建筑教育阶段性研究(1952-1966)

代理获取

目录

重庆大学建筑教育阶段性研究

(1952-1966)

摘 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对建筑教育演变历程的整理保护

1.1.2 对建筑教育发展触因的挖掘研究

1.1.3 对建筑教育阶段成果的初步总结

1.2 研究范围及框架

1.2.1 研究对象与范围限定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口述历史研究法

1.3.3 实例与阐述结合法

1.3.4 比较分析法

1.4 研究现况

1.4.1 对中国建筑现代教育的宏观研究

1.4.2 对重庆大学建筑系教师的学术思想研究

1.4.3 对重庆大学建筑教育各阶段或机构的研究

1.5 发展阶段分期的基础依据

1.5.1 基于中国社会发展层面的阶段分期参考

1.5.2 基于建筑学科层面的阶段分期参考

1.5.3 基于研究对象的主要节点事件

2 建筑系(组)教育发展历程(1952-1966)

2.1 历史沿袭与时代背景简述(1952年及其之前)

2.1.1 原重庆大学的建筑教育

2.1.2 全国高等院校大调整

2.1.3 苏联高等教育体制的影响

2.2 恢复调整期(1952-1954年):教学秩序的恢复与重建

2.2.1 重庆土木建筑学院成立概况

2.2.2 与原重庆大学建筑系的继承关系

2.2.3 学生编制工作与培养方向的确定

2.2.4 原有培养模式的沿袭

2.2.5 教学机构的初步组建与发展

2.3 苏联影响期(1954-1958年):“学习苏联经验”的兴起与消退

2.3.1 全国建筑学统一课表的下放与执行

2.3.2 “学习苏联先进经验”运动的高潮

2.3.3 “学习苏联先进经验”运动的消退

2.3.4 “双百方针”下开始自发探索

2.3.5 教师外派与新兴专业的筹备

2.4 封闭探索期(1958-1962年):专业初步分化与地域特色萌芽

2.4.1 第一次“教育革命”的整体影响

2.4.2 建筑实践基地的诞生与发展

2.4.3 建筑历史方向的研究与发展

2.4.4 建筑物理专业的诞生与发展

2.4.5 城市(乡)规划专业的诞生与发展

2.4.6 城市绿化小组的成立与影响

2.5 政治介入期(1962-1966年):简单实用主义的滥觞与干扰

2.5.1 《高教六十条》下的专业调整

2.5.2 主干课程内容的重新修订

2.5.3 “设计革命化”运动的影响

2.5.4 “两种教育制度”的教学试点

3 理论教学的主要特征与发展

3.1 建筑理论教学发展概述

3.1.1 “学院派”理论教学的发祥与演变(1954年前)

3.1.2 基于统一大纲的理论教学模式基本定型(1954-1958)

3.1.3 理论教学系统的后期延续与调整(1958-1965)

3.1.4 劳动环节对理论教学时长的挤压(1958-1966)

3.1.5 建筑学课程学时的整体变动趋势

3.2 建筑设计基础及启蒙类课程

3.2.1 美术绘画类课程的占比情况

3.2.2 建筑启蒙类课程的开设与取消

3.3 建筑历史类课程

3.3.1 历史类课程学时及科目的具体变动

3.3.2 与美学艺术类课程的互相渗透

3.3.3 建筑历史教研室部分教师的学术研究方向

3.3.4 对西南地区传统建筑的关注

3.4 建筑技术类课程

3.4.1 技术类课程学时及科目的具体变动

3.4.2 技术方向专业与建筑学技术方向课程的异同

3.4.3 建筑物理教研室部分教师的学术研究方向

3.4.4 对西南地区物理环境的关注

3.5 城市规划类课程

3.5.1 规划类课程学时的具体变动情况

3.5.2 城市规划专业与建筑学规划课程的异同

3.5.3 城乡规划教研室部分教师的学术研究方向

3.5.4 对西南地区山地环境的关注

3.6 本章小结:重技务实、多元深入的理论教学

3.6.1 理论课程体系之间的彼此滋养

3.6.2 重视技术、指导设计的思想内核

4 设计教学的主要倾向与发展

4.1 建筑设计教学发展概述

4.1.1 早期民族复古主义思潮对设计教学的影响

4.1.2 “反浪费”运动与国庆“十年献礼”的插曲

4.1.3 “百花齐放,百家齐鸣”开启的现代主义尝试

4.1.4 “产、学、研三结合”口号下的建筑课程设计

4.2 古典折衷主义的设计倾向

4.2.1 地区经济条件对纯粹复古主义的天然限制

4.2.2 师生设计作品中古典折衷主义的体现

4.3 重视功能效率的设计倾向

4.3.1 对现代主义思潮的早期关注

4.3.2 部分现代主义概念在设计教学中的引入

4.3.3 重视功能效率在设计教学中的直接体现

4.4 重视地域特征的设计倾向

4.4.1 早期山地建筑设计手法的相关研究

4.4.2 “因地制宜”理念对规划设计教学的渗透

4.4.3 西南地区自然气候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4.5 部分教师及校友在设计领域的基本共识

4.5.1 部分在校教师的建筑创作思路

4.5.2 部分重要校友的建筑创作思路

4.6 本章小结:根生本土、英撷域外的设计教学

4.6.1 创作环境对先锋设计理论的开放兼容

4.6.2 对“民间”与“地域”的人文关怀

5 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成果

5.1 建筑创作理论领域的相关研究

5.1.1 对西方前沿建筑理论的译介研究

5.1.2 对传统建筑设计手法的研究与归纳

5.1.3 山地建筑创作手法的早期萌芽

5.1.4 山地建筑群组规划的早期萌芽

5.2 建筑历史领域理论的相关研究

5.2.1 对中国建筑历史编撰的学术贡献

5.2.2 对西南地区古建筑的整理调研

5.2.3 西南传统民居的研究及其成果

5.2.4 西南古典园林的研究及其成果

5.3 建筑技术理论领域的相关研究

5.3.1 对先进建筑技术理论的译介研究

5.3.2 对西南地区建筑物理环境的研究

5.3.3 新兴施工技艺与构造理论的研究

5.4 建筑设计及规划领域的部分典型实践

5.4.1 以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校区为代表的校园建筑设计

5.4.2 以山城宽银幕电影院为代表的观演建筑设计

5.4.3 以沙坪坝区住宅大楼为代表的居住建筑设计

5.4.4 以江陵机器厂车间为代表的工业类建筑设计

5.4.5 以重庆市中区总体规划为代表的规划类设计

6 早期教学的成果总结与后期影响

6.1 早期理论教学的特色成果

6.1.1 创建了西南地区首个正规的建筑理论教学系统

6.1.2 形成了基本完备的二级学科等专门化方向

6.1.3 促进了地域性建筑理论在西南地区的萌芽与建立

6.2 早期设计教学的特色成果

6.2.1 奠定了真题真做、结合实践的设计教学传统

6.2.2 开辟了立足西南、客观务实的建筑创作普适性思路

6.3 早期研究实践的主要特色

6.3.1 研究成果指导创作实践,创作实践验证研究成果

6.3.2 研究实践中教师和学生的全程协同参与

6.4 对后期建筑学科的影响与启示

6.4.1 为西南乃至全国建筑事业及学科后续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6.4.2 为西南山地建筑创作与地域建筑理论的正式提出积蓄力量

6.4.3 传递了求真务实、独立自由的学术精神

6.5 本次阶段性研究的局限

致 谢

参考文献

附 录

A. 部分人员访谈记录整理

B. 建筑系教学计划整理

C. 部分档案资料检索及校友提供资料的整理清单

D.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唐可;

  •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

  • 授予单位 重庆大学;
  • 学科 建筑历史与理论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阎波;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重庆大学; 建筑教育;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