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交通肇事罪逃逸行为相关问题探讨
【6h】

交通肇事罪逃逸行为相关问题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交通肇事罪中的逃逸行为概述

(一) 交通肇事罪逃逸行为的含义

(二) 逃逸行为的在交通肇事罪中的作用

(三) 交通肇事罪中逃逸行为的分类

二、交通肇事罪中逃逸行为的认定

(一) 交通肇事罪中逃逸行为侵犯的客体

(二) 交通肇事罪中逃逸行为的主体

(三) 行为人对逃逸行为的主观态度

(四) 交通肇事罪中逃逸行为的客观方面

(五) 交通肇事及逃逸行为是否存在自首

三、交通肇事罪“逃逸致人死亡”问题研究

(一) 交通肇事罪“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

(二) “因逃逸致人死亡”情形中行为人对被害人死亡的主观心理态度

(三)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性质

(四) 交通肇事罪“因逃逸致人死亡”与它罪的界限

(五) 对“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不同情况处理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的交通运输业也快速发展,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也逐年增加。交通肇事犯罪成为一类高发的刑事案件,而在交通肇事案件的处理过程中,逃逸行为及其相关问题的认定和处理是十分关键的,逃逸行为及其相关问题也成为交通肇事罪中的重点和难点。认识逃逸行为及其相关问题进而正确判断交通肇事罪是本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刑法在危害公共安全犯罪一章中对交通肇事罪作了明确的规定,交通肇事罪有三档法定刑,量刑幅度相互衔接呈阶梯式上升。在基本法定刑之外的加重法定刑规定的情况都与逃逸行为相关,逃逸行为及其后果影响着对交通肇事行为人的量刑。作为司法解释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则进一步对交通肇事罪相关问题进行了解释。根据解释,逃逸行为及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有关问题进一步得到明确。但是,由于交通肇事案件高发性、普遍性和复杂性,现有的法律规定和相关解释不足以解决理论和实践中的争议,这则是本文创作的背景。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对逃逸行为、逃逸行为的具体表现和交通肇事罪中的“因逃逸致人死亡”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第一部分是逃逸行为的概述。逃逸行为是交通肇事罪特有的一种行为,我国刑法在交通肇事罪一罪名下对逃逸行为规定了加重的法定刑。但是在理论和实务中对逃逸行为的性质,逃逸行为是否应当独立成罪一直争论不休。这一部分从逃逸行为的含义出发对逃逸行为在交通肇事罪中的作用进行了定性的分析。第二部分进一步从逃逸行为的具体表现角度对逃逸行为的主客观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并且对理论上的难点逃逸行为的共犯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明确了逃逸行为与交通肇事行为的关系和逃逸行为自身的特点,对逃逸行为进行了具体的认定。第三部分在对逃逸行为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之后,进一步对逃逸行为中的难点“因逃逸致人死亡”问题进行研究。交通肇事罪虽然为一罪但是它的行为结构复杂,后果多样,“因逃逸致人死亡”是其中一种较为严重的后果,它本身具有特殊性,同其他犯罪又有一定的关联,在认定上具有难度。此部分从主客观相统一的角度,分析“因逃逸致人死亡”情形自身的特点以及与其他犯罪行为的联系和区别,为认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情形提供定性和定量的尺度参考。在“因逃逸致人死亡”情形的研究中,存在两个难点:一是,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它关系到对行为性质的认定;二是,交通肇事罪中的“因逃逸致人死亡”情形与其他犯罪之间的区别,它是准确认识“因逃逸致人死亡”情形,准确定罪处刑的要求。通过对这两个难点进行研究和分析,明确了其界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