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宪政视野下的地方自治——以张澜的地方自治思想和实践为例
【6h】

宪政视野下的地方自治——以张澜的地方自治思想和实践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 言

(一)宪政与地方自治关系论述

(二)地方自治研究回顾

一、民初地方自治思潮的兴盛

(一)兴盛的原因

(二)民初地方自治思潮的演变

二、以民治主义为核心的地方自治思想

(一)关注地方政治,初成自治思想

(二)支持联省自治,反对封建专制

(三)人民自治为主,团体自治为辅

三、以《四川南充暂行自治大纲》为核心的自治实践

(一)创办地方自治机构

(二)以保障自治经费的实业自治

(三)以民权和民生为理念的教育实践

四、张澜与孙中山、张君劢、沈钧儒地方自治思想比较

(一)张澜与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比较

(二)张澜与张君劢地方自治思想比较

(三)张澜与沈钧儒地方自治思想的比较

结 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以张澜的地方自治思想和实践为主线,来探讨宪政视野下地方自治的运作规则。通过对宪政视野下张澜地方自治思想和实践的分析具体总结张澜地方自治思想中对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处理模式及对当下的借鉴。
  本文共30000余字,共有六个部分。
  引言中笔者首先试图理清地方自治和宪政的关系,笔者认为地方自治和宪政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表现在一方面宪政为地方自治的实行和实施提供有效的保障,另一方面地方自治可以反作用于宪政,可以促进宪政的发展和完善。因此笔者认为研究宪政视野下的地方自治思想就显得有必要。并且笔者认为张澜的地方自治思想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分权而且是经济和文化教育上的分权。笔者同时对地方自治思想的研究进行了学术回顾,笔者观察到对地方自治的研究的成就较显著,但是真正研究张澜先生的地方自治思想尚处于空白。
  第一部分主要通过对中央和地方的结构性冲突和西方外来自治思想的冲击两方面来阐述民初地方自治思潮兴盛的原因。当时军阀割据严重,地方期望通过制定一个统一的宪法来实现国家民族的统一,而这个愿望一直未得到实现。外来自治思想的冲击加剧了地方自治思潮的产生。接下来笔者具体阐述从清末到民初持有地方自治思想的学派和主要人物来总结民初地方自治思潮的演变。
  第二部分在总结当时地方自治思潮的基础上,提出张澜以民治主义为核心的地方自治思想。由于张澜早年留学日本,所以张澜的地方自治思想带有明显的明治维新的印迹。本部分笔者通过对张澜地方自治思想的形成过程来阐释张澜地方自治思想的内容。张澜早期关注地方政治,初成自治思想。张澜主张反对中央集权反对专制,支持联省自治。张澜自治思想的核心是人民自治为主,团体自治为辅。
  第三部分系统介绍以《南充地方自治大纲》为核心的地方自治实践。张澜认为推动地方自治必须创办地方自治机构,当时的实践事实是司法和行政已经分开,在当时来说是这先生的一大创举。同时经济上主张实业自治,先生认为必须要有自治财政做保障否则地方自治就是空谈,因此先生把实业自治作为其地方自治实践的核心。张澜先生在文化教育方面注重以民生为理念的实业教育和以民权为理念的平民教育的结合。
  第四部分将张澜的地方自治思想与同时代孙中山、张君劢、沈钧儒三种影响最广的地方自治思想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张澜先生与他们三人之间的地方自治思想的差别和联系,从而为结论处张澜的地方自治思想的宪政价值提供参考。张澜先生同孙中山先生最大的区别是直接民权,张澜先生主张代议制民主,而孙中山先生主张直接民权。张君劢先生最具有影响力的是其对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划分。张君劢先生主张中央和地方的自治范围全部列举出来。而沈钧儒先生因为与张澜先生拥有相同的留日经历,他们俩之间的地方自治思想具有更多的相似。比如对地方政府的依赖,看清地方政府的真实面目之后又转向新的追求等。
  结论部分对张澜的地方自治思想的宪政价值进行总结,同时总结出张澜先生试图探求的是一种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自主性的地方发展模式。并且张澜先生在南充的自治实践表明其地方自治模式具有一定的可取性。对当下中国寻求中央和地方的共同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