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诗歌”与20年代新诗——语词及背后的意义
【6h】

“诗歌”与20年代新诗——语词及背后的意义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第1章“诗歌”之源流

1.1语词的清理

1.2诗与歌的关系

1.3新诗运动前的“诗歌”与诗歌

第2章“诗歌”在20年代的使用

2.1俞平伯,郑振铎

2.2郭沫若,成仿吾,田汉

2.3鲁迅

2.4周作人(兼谈日语翻译影响)

2.5语词使用的背后——分歧与交融

第3章新诗发展的三种构想

3.1即兴而发,唱出心声

3.2民歌、民众化与新诗

3.3诗的可歌性

第4章开掘诗内部的“歌”

4.1自然的音节

4.2神秘的“内在律”

4.3以外在形式实现音乐性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校期间科研情况

展开▼

摘要

本文的中心议题,是探讨“诗歌”一词使用背后的意义及与之有关的新诗发展方向,围绕“诗歌”在新诗产生之初至20年代的被使用来展开。 论文首先梳理“诗歌”一词在古代的使用过程,意义变化,回顾古代诗与歌之间的关系,以及诗界革命与学堂乐歌运动的开展和影响。 中心部分列述“诗歌”在新文学时期被使用的材料,选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探析他们的使用的原因,及原因之间的分歧与共同点。 原因分别是,创作新诗应该即兴而发:以民歌为参考向民歌学习;新诗应入乐歌唱;日语词汇翻译的影响。对前三种关涉到新诗发展的观点进行展开分析,结合史实探讨各自实现的可能性与局限。即兴而发,可以直陈诗情,获得不同于古典诗歌的新的审美模式,这种状念所创作的诗更具有音乐性;因为民歌歌词的俚俗,以及没有经过筛选的民歌集可供参考,和新诗诗人本身与民间社会的隔膜,新诗向民歌学习在20年代没有成功;新诗不必入乐歌唱,入乐有可能对诗义的表达有所损害。 最后讨论,在新诗被证明不能向民歌靠拢、不能唱之后,20年代从新诗内部开掘音乐性的实践。首先是初期胡适倡导“自然的音节”,进而为郭沫若的“内在律”,最后是新月派以明确的外在形式实现新诗音乐性的努力。三者之间是一种曲线的发展过程,新月派的实践,建立了实现内部音乐性的明确形式,但它可能引向新的古典体制,中断白话诗建立区别于古典诗歌的新的韵律体制和审美模式的进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