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观照学生幸福的教育——以价值关怀为视角
【6h】

论观照学生幸福的教育——以价值关怀为视角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导 言

(一)研究缘起及其研究意义

1.研究缘起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研究现状

2.研究中给予的启示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幸福的内涵

(一)幸福观的历史考察

1.关于中国历史上幸福的思考

2.西方幸福观的历史解读

(二)幸福的内涵

1.幸福概念解析

2.幸福的性质

二、教育何以观照学生幸福

(一)价值关怀向度分析

1.终极关怀——面向人的本质存在的向度

2.现实关怀——面向人的生活的向度

3.终极关怀与现实关怀的统一

(二)教育观照学生幸福的原因探析

1.在终极关怀向度上,教育以学生幸福为终极目的

2.在现实关怀向度上,教育过程本身就是学生体验幸福的过程

三、学生幸福的旁落——价值关怀失却在教育上的表现

(一)学生的生理需要得不到很好的满足

(二)学生的权益、人格受到侵犯

(三)学生个性的泯灭

(四)教育远离学生生活

四、教育如何观照学生幸福

(一)教育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

1.适度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

2.珍视学生个性

3.培养、发展学生的幸福能力

4.对学生生活进行意义的引导

(二)让幸福走进教育过程

1.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

2.倡导人性化的教育手段

3.塑造新型的师生关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

摘要

“幸福”,一个让人觉得很美好的词,人人都在寻求幸福,这一点是没有例外的,无论他们所采用的手段是怎样的不同,但他们全都趋向这个目标。“幸福”又是一个让人觉得很神秘的词,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又不一样。古今中外,多少思想家为此殚精竭虑,苦苦思索并追寻着它的意义。从中国历史上的道家、儒家的幸福思想,到西方历史上的感性主义、理性主义、宗教主义、功利主义幸福思想,一直到近代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无一不彰显着幸福内涵的多元性和探索幸福之路的艰难性,但这并不影响人们追求幸福、探寻幸福的热情。可以说,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它是对人类终极价值、意义的表达,也是对人类追寻现实生活的写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以促进人的幸福作为人自己本真价值追求的活动,这也是教育无法摆脱的使命,因此,观照学生的幸福就成了教育的应有之义。从终极关怀向度上看,追求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的。从现实关怀向度上看,教育过程本身就应该是学生体验幸福的过程。并且,这二者是内在统一的。然而,受工具性思维的影响,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学校教育成了制度化的教育。教师把学生纳入了制度化的藩篱中,教育充满了控制与被控制,学生在这种被控制中,个性湮灭了,而表现出理性所要求的统一性,学生幸福陨落,背离了教育为了学生幸福的初衷。因此,需要从教育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和让幸福走进教育过程这两个维度去重构观照学生幸福的教育。 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阐释了幸福的内涵。首先对中西方历史上的幸福观作了个梳理。从中国历史上,分析了中国古代的道家、儒家的幸福观,从西方历史上,分析了感性主义幸福观、理性士义幸福观、宗教幸福观、功利主义幸福观各自的优缺点,然后提出了辩证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通过对中西方历史上幸福观的梳理,归纳得出幸福的内涵。阐述了幸福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幸福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真实性和虚幻性,相对性和绝对性的性质。 第二部分,主要阐释了教育何以观照学生幸福。首先从“人是什么”的问题引出了价值关怀的两个向度,提出了终极关怀是以面向人本质存在为向度的,现实关怀则是以面向人的生活为向度的,并且指出这两个向度是内在统一的。然后从价值关怀的角度分析了教育观照学生幸福的理由。在提出理由之前对学生幸福的内涵作了简要阐述,然后提出观照学生幸福有两点理由:第一,从终极关怀的向度上说,让学生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教育的终极关怀就是要追求学生幸福。第二,从现实关怀的向度上说,教育过程本来就是学生体验幸福的过程。 第三部分,主要阐释了价值关怀失却在教育上的表现。由于受工具性思维的影响,工具理性膨胀,价值理性失落,价值关怀的失却在一定程度上异化了教育的本真,背离了学生幸福的价值旨归,这集中反映在了学生作为人的失落,简单来说,就是学生的生命被忽视,表现在学生的生理需要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学生的权益、人格受到侵犯,学生个性的泯灭和教育远离了生活。 第四部分,主要阐释了教育如何观照学生幸福。从终极关怀的向度上看,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教育应适度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珍视学生个性,培养、发展学生的幸福能力,并对学生生活进行意义的引导。从现实关怀的向度上看,应让幸福走进教育过程。应该构建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倡导人性化的教育手段,塑造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共创共享教育的幸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