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作为存在的洗礼——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暴风雨意象研究
【6h】

作为存在的洗礼——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暴风雨意象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Acknowledgment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Chapter Two The Tempest and Sin

Chapter Three The Tempest and Suffering

Chapter Four The Tempest and Redemption

Chapter Five The Tempest and Music

Chapter Six Conclusion

Notes

Bibliography

展开▼

摘要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被本·琼斯誉为“时代的灵魂”,永世的楷模,德国诗人歌德甚至说,“说不完的莎士比亚!”处于转折中的文艺复兴时期,虽然新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系逐步酝酿并渐成气候,但基督教文化始终在西方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基督教文化正是孕育人文主义的母胎,新文化是在基督教文化的母体中产生出来的。置身于这种时代背景下的莎士比亚,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动荡时代的烙印。作为时代最强音的人文主义精神,虽然为莎氏开启了一个新的艺术视窗,为他的创作注入了激情和亮色,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始终是一位基督徒,浓郁的基督教情怀和对人类本性深刻、清醒的洞察力,使他所创造的艺术世界,在底蕴上更深一层地接近了基督教原初教义中所包含的宗教人本关怀。
   莎氏与同时代激进的热人文主义者最显著的不同之处,也就在于他虔诚而个性化的基督教信仰赋予其人文主义理想以浓厚的宗教色彩。通过细读其剧本,会发现无论是历史剧、喜剧、悲剧、或传奇剧都包含着一个意象“暴风雨”。“暴风雨”意象包含了圣经和基督教意蕴:一是混乱与罪恶;圣经中的上帝是因为世间的罪恶,而决定用洪水冲去世间的一切,借以净化世间。二是拯救与爱;圣经中的暴风雨和大洪水是为了净化人类,使人的灵魂接近神性,从而获得拯救,其中体现了爱的主题。这一净化思想,意指使人的存在倾向于神的存在,即纯洁性,只有获得了灵魂的纯洁性,才能获得神灵般的存在。圣经故事的基本模式是“犯罪—受罚—忏悔—拯救”。莎士比亚戏剧也常采用这个叙述模式,但其拯救的内核超越了神学的语义范畴,强调人的作用和意义。其戏剧中的暴风雨意象也采用了这一模式。
   论文主要以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第一章,分析了莎剧中异常自然现象,暴风雨现象作为一种重要的现象,进行了分析。悲剧《麦克白》和《裘力斯·凯撒》中,暴风雨是凶兆,实际上象征着人的邪恶本性所导致的社会灾难。第二章,对比分析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对剧中人物所造成的苦难。根据基督教的苦难观,苦难是得到上帝救赎的途径,莎剧中设置的暴风雨的场景是对主人公肉体的磨难而人的无情和罪恶是对人精神上的磨难。第三章,从基督教视角出发分析心灵的拯救和净化与暴风雨的关系。在圣经中洪水净化了世界,人类最后得到上帝的悔改和拯救。基督教中的洗礼是用水净化人的身体,意为洗去人的罪恶,最后得到心灵的净化和上帝的拯救。在莎士比亚一些戏剧中的暴风雨意象采用了这一思想:暴风雨净化人的心灵,使人获得灵魂的纯洁性,从而得以拯救。暴风雨这一作用在戏剧《李尔王》和《暴风雨》中尤其明显。第四章,从音乐净化和安慰人的心灵角度出发,探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暴风雨意象常常伴有音乐意象出现的意义。他们有时交织在一起,有时又先后相继。暴风雨带来的苦难和折磨使人得以认识自我,从而带来心灵的成长。而音乐给人的心灵带来安慰和净化,使人永久向善,获得神灵般的存在,真正得到拯救。
   总之,莎士比亚剧中的暴风雨,不仅是莎士比亚艺术表现的手段,更是其戏剧的有机组成部分。暴风雨这一意象的运用,表现了莎士比亚的基督教人文主义的关怀和爱的主题,这对于莎士比亚深化主题,表达文化内涵,构建文艺美学的表达范式,发掘心灵美的道德价值,是有重要的意义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