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桑黄发酵过程优化及其多糖代谢调控研究
【6h】

桑黄发酵过程优化及其多糖代谢调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名词缩写

声明

第一章绪论

1.1药用真菌概述

1.2药用真菌的生产方法

1.2.1人工栽培法

1.2.2液体发酵法

1.2.3固体发酵法

1.3药用真菌的深加工

1.4药用真菌的药理活性

1.4.1免疫调节活性

1.4.2抗肿瘤活性

1.4.3抗病毒活性

1.5发酵法生产药用真菌的研究进展

1.5.1碳源

1.5.2氮源

1.5.3无机盐

1.5.4 pH

1.5.5温度

1.5.6溶氧

1.5.7搅拌

1.5.8发酵周期

1.6药用真菌多糖生物合成调控的研究进展

1.7桑黄的研究进展

1.7.1桑黄分布

1.7.2桑黄种类

1.7.3桑黄活性成分

1.7.4桑黄药理活性

1.7.5发酵法生产桑黄多糖的研究进展

1.8研究目的和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桑黄菌丝发酵过程优化

2.1实验材料

2.1.1菌种

2.1.2主要试剂

2.1.3主要仪器

2.2实验方法

2.2.1培养基配置

2.2.2发酵条件

2.2.3参数测定

2.2.4种子液优化

2.2.5全合成培养基优化

2.3实验结果

2.3.1种子培养过程优化

2.3.2全合成培养基优化

2.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桑黄多糖生物合成代谢的调控

3.1实验材料

3.1.1菌种

3.1.2主要试剂

3.1.3主要仪器

3.2实验方法

3.2.1培养基

3.2.2发酵条件

3.2.3参数测定

3.2.4糖的筛选

3.2.5植物油筛选

3.2.6植物激素筛选

3.2.7菌丝形态变化

3.2.8动力学分析

3.3实验结果

3.3.1碳源对胞外多糖生物合成的代谢调控

3.3.2植物激素对胞外多糖生物合成的代谢调控

3.4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桑黄菌丝多糖提取工艺优化

4.1实验材料

4.1.1材料

4.1.2主要试剂

4.1.3主要设备

4.2实验方法

4.2.1菌丝多糖含量测定

4.2.2多糖提取工艺优化

4.3实验结果

4.3.1单因素优化提取工艺

4.3.2响应面优化提取工艺

4.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桑黄胞外多糖结构分析

5.1实验材料

5.1.1主要试剂

5.1.2主要仪器

5.2实验方法

5.2.1多糖纯化

5.2.2多糖中蛋白质含量测定

5.2.3硫酸苯酚法检测多糖含量

5.2.4红外色谱分析胞外多糖结构

5.2.5气相色谱检测单糖组成

5.2.6高效液相检测胞外多糖分子量

5.3实验结果

5.3.1蛋白质含量

5.3.2多糖含量

5.3.3红外色谱分析

5.3.4单糖组成

5.3.5分子量

5.4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桑黄多糖降血脂活性分析

6.1实验材料

6.1.1材料

6.1.2主要试剂

6.1.3主要仪器

6.2实验方法

6.2.1动物分组及处理

6.2.2血样采集及检测

6.3实验结果

6.3.1多糖降血脂活性分析

6.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结论与展望

7.1结论

7.2特色与创新

7.3展望

致 谢

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项目

展开▼

摘要

桑黄属于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层菌纲(Hymenomycetes)、多孔菌目(Polyporales)、多层孔菌科(Hymenochaetacae)、针层孔菌属(phellinus),是一种多年生的珍稀药用真菌。桑黄主要含有多糖,其次还有黄酮、三萜和落叶松蕈酸等化合物,具有抗癌、增强免疫力、抗肝纤维化、抗脂质过氧化、抗肺炎、抗血管生成等功效。由于其生理复杂性、特殊性以及对外部生长环境的较高要求,其在自然界中形成子实体比较困难,尤其是需要多年才能形成可药用的子实体。加之,近几年人们对野生桑黄的大量采集,天然的桑黄资源已经非常稀少。人工栽培技术获得子实体,以及液体发酵法获得菌丝体,可以缓解供需矛盾获得有效药用成分。但桑黄人工栽培刚刚起步,并且子实体形成需要半年以上时间,而液体发酵法生产菌丝体,发酵周期短,不受季节气候影响,不受农药污染,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为了深入研究桑黄深层发酵过程中菌丝生长和胞外多糖合成的机理,为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奠定基础。本文对桑黄菌丝发酵过程进行了优化,得到了大量生长良好,菌球松散的种子液和有利于桑黄菌丝体生长和胞外多糖合成的全合成培养基。筛选了对菌丝生长和胞外多糖合成有调控作用的碳源和植物激素,并从发酵动力学、菌丝体形态、氨基酸含量变化、多糖结构四个角度,分析了碳源和植物激素对桑黄胞外多糖合成代谢的调控机制。同时利用响应面优化了桑黄菌丝多糖提取工艺,并对胞外多糖结构进行了分析。最后以高脂饲料构建的高脂血症大鼠为实验对象,对发酵法生产的桑黄菌丝胞内、胞外多糖进行了降血脂活性分析。
   主要结果如下:
   1.通过桑黄种子液和全合成培养基筛选,优化了菌丝发酵过程
   种子液优化过程中,玻璃珠对增加菌球和菌丝数量,促进松散菌球形成具有显著作用。种龄是提高桑黄菌丝和胞外多糖产量的显著因素。优化后的种子培养条件为:3%葡萄糖、1.5%酵母粉上清液、0.1%MgSO4、0.1%KH2PO4,加入一颗玻璃珠,10%接种量,96 h种龄。优化后的种子液,菌球数量提高了62.5%、菌球直径和菌核直径分别缩小了39.1%和30.3%,得到了大量菌丝松散的种子液。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全合成培养基,其包括:4%葡萄糖、0.4%谷氨酸、0.4%(NH4)2SO4、0.1%MgSO4、0.1%KH2PO4,初始pH为6.0。通过方差分析得到葡萄糖浓度、谷氨酸浓度、硫酸铵浓度和pH是影响菌丝生长的显著因素。桑黄菌丝发酵过程优化后,摇瓶发酵最大菌丝产量可达12.33±0.89 g·L-1,最大胞外多糖产量可达1.21±0.08 g·L-1。该全合成培养基成分简单,成本低廉,可有效促进桑黄菌丝生长和胞外多糖合成,同时便于发酵过程中各种成分含量的变化分析。
   2.研究了碳源(包括糖、植物油)和植物激素对桑黄胞外多糖合成的代谢调控
   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糖对菌丝生长和胞外多糖合成的影响,筛选出对胞外多糖合成有显著促进作用的乳糖。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乳糖添加时间和添加浓度对菌丝生长和胞外多糖的影响,得到最佳组合为发酵初始添加3%乳糖,菌丝产量和胞外多糖产量最大分别可达17.436±2.227 g·L-1和0.963±0.391 g·L-1。验证实验表明乳糖对菌丝体生长和胞外多糖合成有显著促进作用。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植物油对菌丝生长和胞外多糖合成的影响,统计分析得出植物油对菌丝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对胞外多糖合成有明显抑制作用。发酵初始摇瓶添加1%菜籽油,菌丝产量和胞外多糖产量最大可达34.633±1.6 g·L-1和0.73±0.063 g·L-1。通过168 h菌丝体形态分析,发现添加乳糖后菌丝体出现多处空胞,而添加菜籽油后菌丝体极少有空胞出现并且菌丝体粗壮。通过168 h发酵液氨基酸含量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初始添加3%乳糖的发酵液中,谷氨酸族含量降低了7%,天冬氨酸族含量增加了43%,芳香族氨基酸族含量降低了4%,丝氨酸族含量降低了76%,丙氨酸族含量增加了277%。初始添加1%菜籽油的发酵液,谷氨酸族含量增加了11%,芳香族氨基酸含量降低了7%,丝氨酸族含量降低了29%,丙氨酸族含量增加了342%,天冬氨酸族含量没有变化。通过油和乳糖氨基酸含量比较,推测天冬氨酸族含量与胞外多糖合成密切相关,丙氨酸族含量与菌丝体合成密切相关。从发酵动力学分析,分别添加油和乳糖后,菌体生长和胞外多糖部分偶联。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出对菌丝和胞外多糖合成有明显促进作用的萘乙酸。发酵初始添加5.0 mg·L-1萘乙酸菌丝体最大产量为6.24±0.18 g·L-1,最大胞外多糖产量为0.86±0.01 g·L-1,与空白比较产量分别提高了15.98%和56.36%。通过发酵过程动力学分析,得出菌丝生长速率和胞外多糖合成速率同步,通过高效液相和红外光谱分析胞外多糖结构没有变化。因此,推测萘乙酸是通过提高菌丝体生物量,从而提高胞外多糖产量。
   3.应用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菌丝多糖提取工艺
   响应面试验优化了发酵法获得的湿菌丝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后的菌丝多糖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70℃,料液比1:6.2,提取时间1.5 h,胞内多糖得率为5.04%。比常规菌丝干粉提取法缩短了提取时间,降低了提取温度。
   4.色谱法分析桑黄胞外多糖结构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红外色谱、气相色谱对发酵法获得的桑黄胞外多糖进行了结构的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桑黄胞外多糖含糖量49.7%、蛋白质含量18.0%,由四部分多糖组成,分子量分别为6.4×106 g·mol-1、3.3×105g·mol-1、2.7×105g·mol-1、2.9×103 g·mol-1。气相色谱分析表明单糖组分主要含半乳糖。红外色谱分析其含有吡哺糖β型C-H变角振动的特征吸收峰。故推测胞外多糖主要是β-半乳聚糖。
   5.桑黄多糖降血脂活性分析
   通过高脂饲料饲养大鼠构建高脂血症动物模型,给予不同剂量的桑黄多糖进行干预,探讨发酵法生产的桑黄多糖降血脂活性。结果表明:低剂量和高剂量桑黄多糖均可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大鼠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含量,与高脂血症大鼠相比,其最大降幅分别为19.7%、28.3%和32.9%;同时,多糖提高了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最大增幅为12.6%。研究结果为桑黄开发为降血脂药物提供了理论参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