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80后美术“自我化”艺术特征的社会心理动因探究
【6h】

80后美术“自我化”艺术特征的社会心理动因探究

代理获取

摘要

近年来,80后一代艺术家正以迅速而凌厉的攻势涌进人们的视线,由80后美术所产生的问题,引起了美术界广泛的关注及讨论。西南大学的邱正伦教授戏称:80年代那会儿是“言必称弗洛伊德”,现在是“言必称‘80后’”。80后艺术家们用“卡通”、“果冻”、“游戏”这些属于他们生活时代的视觉符号,在艺术界制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争议与话题。这些“标签”一样的界定是否可以准确的承载80后美术的本质特征?这是本文需要梳理与辨析的。而体现80后美术真正的艺术特征是什么?影响这种特征形成的动因是什么?解开这些疑问,这是本文写作的原始动因。在美术界人们用“卡通一代”、“果冻一代”、“新新人类”这些时髦的名词来形容新兴崛起的80后美术,再加上媒体与市场的大肆炒作,在众说纷纭下,80后美术被披上了扑朔迷离的外衣。所以,本文将研究对象定位在“80后美术”上,试图从80后一代社会心理变化的角度出发,分析并探究80后美术“自我化”艺术特征产生原因,帮助我们更清晰、更客观的认识与评价80后美术,这也是本文的价值所在。
   本文首先对80后美术的一些艺术特征进行了辨析,分析并发现了80后美术“卡通化”、“去政治化”、“去宏大化”等特征描述的表象性和欺骗性。并在对80后画家作品的个案分析中发现,虽然80后的艺术家在表现形式、视觉符号、情感基调上都存在着各自的差异与不同,但其作品都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了“自我诉说”、“自我宣泄”、“自我困惑”等相似的情感特征,并在对80后美术与前辈艺术家作品中“自我意识”的对比中,发现前辈艺术家的作品中更强调“社会意识”,而80后则更强调“自我意识”。总体上说,就是80后美术体现出了一种明显的“自我化”艺术特征。
   继而,本文的第二部分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计划生育、改革开放等历史语境下80后一代“自我意识”、“社会意识”、“群体意识”三个方面的社会心理变化,以及这些社会心理变化对80后美术“自我化”艺术特征形成的诱发和促进作用。在文章的最后,我从美术批评对80后美术这种“自我化”特征的误读出发,澄清了艺术品市场给80后美术造成的泡沫,肯定了“80后美术走红”背后的实质性价值,并对80后美术中的“泛卡通”现象提出了批判。并指出面对许多诱惑与误区的80后美术,需要一种“80后美术批评”的存在,而这种批评的核心任务则在于“自我反省”与“自我审视”。
   本文在结语部分指出,80后美术“自我化”的艺术特征,实际是对这个时代带给他们特殊气质的一种折射,80美术在这里充当了时代的镜子。但是80后艺术家们也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这种“自我化”的艺术特征并不是80后艺术家们主动的选择,只是种时代的被动给予。艺术的任务远不止如此,80后美术不能只是去作一面时代的“镜子”,如果有可能还要作一台可以去深刻审视时代的“显微镜”,而要做到这一点80后的艺术家与80后批评家们还任重而道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