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传统教师德性的现代诠释
【6h】

传统教师德性的现代诠释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导言

一、研究的缘起

(一)道德教育的李约瑟难题

(二)对传统的合理性分析

(三)传统教师德性的现时代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教师德性的内涵

(二)教师德性的表现

(三)教师德性的问题

(四)教师德性的价值

(五)教师德性的养成

(六)对已有研究的反思

三、研究价值

(一)转换教师德性研究的范式

(二)充实教师德性的理论研究

(三)促进教师对自身德性的反思与发展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 追溯传统:教师德性的传统探源

第一章 追问教师德性之源

一、以“道”为魂的教师德性

二、教师德性的人性考察

三、成就德性需指向其道德本心

第二章 传统教师德性的内涵解读与特征分析

一、外在身份指向的教师德性内涵

二、内在心性指向的教师德性内涵

三、传统教师德性的特征分析

第二部分 时代的反思:教师德性消解的现实透析

第三章 教师德性意识的消极懈怠

一、教师德性主体意识的不自觉

二、教师德性反思意识的缺乏

第四章 教师德性实践中学与道的背离

一、科学之道的偏离

二、人文之道的背弃

第五章 教师德性精神的式微

一、师者先圣传统的时代祛魅

二、教师权威的消解

第三部分 断裂中的传统:现代教师德性消解的根源剖析

第六章 教师德性消解的文化探源

一、文化价值观变迁引发教师德育价值观从人本走向工具

二、文化冲突引发认同危机

第七章 教师德性消解的社会因素分析

一、社会结构分化中教师虚假身份的生成

二、社会关系变迁中教师工具性价值的凸显

第八章 教师德性消解的学校组织内部探因

一、以提高效率为主旨的教师考核评价

二、高度细化的专业分工导致教师存在的分散

第四部分 传统的扬弃:传统教师德性的现代解读与发展

第九章 现代视域中传统教师德性的解读

一、外在身份指向的传统教师德性的现代解读

二、内在心性指向的传统教师德性的现代解读

第十章 教育实践中传统教师德性的当代发展

一、以“传道”为主旨的教育理念

二、教师身份再认与德性意识自觉

三、平等师生关系中共促德性发展

结语 教师德性自我的建立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对传统教师德性进行现代诠释,需要对传统教师德性进行理论上的探源与分析,以此作为现代诠释的基础和前提。本研究首先追溯了教师德性之源,认为传统教师德性以“道”为魂,并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有“道”是为师的基本前提;二、是教师的教育实践在实质上就是一个传道的过程;三、是教师传道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完满、德性丰盈的君子。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教师德性进行了人性层面的考察,并进一步认为成就德性需指向其道德本心。其次,本研究从两个层面对传统教师德性的内涵作出解读。一、是从外在身份指向上来解读传统教师德性。研究认为社会身份的属性规定是衡量教师德性的基本依据,在这一外在身份认同指向层面,教师德性的内涵是传道、授业、解惑。其中,“传道”即传天地人三才之道;“授业”即授先师经典文卷,但需以“道”来“一以贯之”;“解惑”即使学生明明德。三者之中,“传道”是宗旨,“授业”是途径,“解惑”是落脚点,即教师以“传道”为理念宗旨,在“授业”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内在良知良能的觉醒与发展。二、是从内在心性指向上来解读传统教师德性。本研究首先从中西方德性的起源与发展比较中论证了教师德性内在心性指向的合理性,然后进一步得出作为教师德性内在心性指向的教师仁是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和展开的道德本体。最后,笔者对传统教师德性的特征进一步作出理论上的分析,并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化成天下的教育性特征、德性意识的自觉性特征、成己成物的实质性特征。
   对传统教师德性的探源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但对传统教师德性的现代诠释还需要建立在对现代教师德性进行反思的现实基础上。本研究认为传统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个延传变体链,其中既存在传统中的变体,也含有相传事物的同一性。任何事物都是在传统的延传变体链中,既沿承着传统中的同一性要素,又创新和发明着新传统。可以说,衡量教师德性在传统延传变体链中的稳定性的标准便是传统教师德性是否符合当代人们的价值需求,即希尔斯所说的传统与现代碰撞和冲突中的“共同意识”。因此,在对传统教师德性进行现代诠释之前,首先要对现代教师德性进行时代的反思,明白现代教师德性欠缺什么,由此我们才能判定传统教师德性中的哪些内容符合当代人们的价值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诠释传统教师德性中具有同一性价值的部分。本文在第二部分详细展开了对教师德性消解的现实透析。研究认为,现代教师德性面临着消解的危机。首先是教师德性意识的消极懈怠,具体表现为:教师德性主体意识的不自觉,即教师在其教育实践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其中的道德精神意蕴,从而表现为对学生道德影响的无计划、无目的状态;教师德性反思意识的缺失,即有些教师虽然意识到了教育实践中的道德精神意蕴,但是在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方面却没有足够的省察,从而使其德性意识走进了误区。其次是教师德性实践中的学与道的背离,具体表现为科学之道的偏离和人文之道的背弃,即在现代学校教育中,我们既没有真正吸收西方科学之道背后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也没有保留住我国传统文化人文之道中所含有的成人成圣的人文精神。最后是教师德性精神的式微,具体表现为在教师这一职业群体中,与教师职业领域相关的制度和道德规范被日益强化,教师个体的内在德性精神空间则被规约化的组织秩序和规则不断挤压,从而使教师的教育信仰和道德追求在日益强化的伦理约束下逐渐退化、师者传道的教师身份在现代性的隐患中遭遇着迷失、以德性精神为内在力量的教师权威也日渐沦丧。
   在对现代教师德性进行现实透析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从历时性的维度,以及文化、社会、学校组织三个层面对教师德性消解的原因进行了根源剖析。首先在文化层面,研究认为教师德性的生成与发展是在教师所处的文化世界中展开的,而这一文化世界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则遭受了文化价值观变迁以及文化冲突的境遇。一方面,文化价值观从整合转向分裂引发了教师德育价值观从人本走向工具;另一方面,德性文化与智性文化的冲突引发了教师的身份认同危机。其次在社会层面,本文从社会转型中的社会结构分化以及社会关系变迁这两个角度着手来分析外在社会因素对教师德性的影响。研究认为在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社会结构模式实现了从“国家→宗族乡绅→社会成员”到“国家→单位组织→社会成员”的转变。而这一转变所引发的教师存在方式和所获资源配给方式的变化,使现代教师身份呈现出制度性和寄生性的特征,从而导致教师忘却了师者育人的根本。同时,社会关系伦理特质的隐退以及工具性特征的呈现,使得教师的功能和地位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教师权威所依赖的土壤被打破。教师逐渐从有社会担当的知识分子退变为教育服务的提供者。最后在学校组织层面,笔者认为以提高效率为主旨的教师考核评价,不利于教师德性的发展,而教师在现有考评制度下所表现出来的从德性至上到效率优先、从脑力劳动到机械式的体力劳动的退变,实际上反映的是教师在专业分工下的单向度样态,即教师只肯定或顺从于现实,并与现实保持一致,但缺乏对现实的否定、批判和超越。
   通过以上对教师德性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本文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对传统教师德性作出新的解读。在外在身份指向方面,传统教师德性在现代视域中发生了新的变化。首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道之所指已由古代的天地人三才之道更新为自然之道、科学之道和人文之道。其中,科学之道是求真,代表了人类在面对客观世界的危险、残酷以及未知所带来的困惑与迷茫时,所具有的崇尚真理、唯实求真的精神,持之以恒、执着探索的精神,反思批判、敢于创新的精神;人文之道是求善,即人类在对内心世界自我关照的基础上,通过对人的心性、尊严、价值不断反思和追问而形成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其核心内容是“做人”,即如何处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自然之道以原道的方式影响和制约着科学与人文之道的生成,科学与人文之道是自然之道在人类世界的两种投射,在这个意义层面,自然之道则是追求科学与人文的和谐之美。三道之中,以自然之道为宗、为本、为源,科学与人文之道是自然之道在不同层面上的展开,是人在探索心灵世界与物质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两种不同的理念追求。其次,在教师授业方面,教师逐渐突破传统授业中注重知识伦理特质的局限,开始着重于知识的生产力转化与创新。这便要求教师不能局限于对现有实用性知识的传授,还要指向未来,不断实现知识的创新;具有学生主体意识,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要有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以促进授业内容的不断更新,并提高授业的实效性;要以政治信念和社会责任意识为其内在的精神动力。最后,在现代社会中,教师针对学生之惑应有两解:一、是向外认识世界的知识技能疑惑之解;二、是向内认识自己的生命成长疑惑之解。其中,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疑惑之解应更多地体现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即以启发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探究欲和创新能力;教师对学生向内认识自己的生命成长疑惑之解,则需要继承传统教师德性中使学生“明明德”的教育思想。在内在心性指向方面,教师仁作为道德本体并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我们一方面要继承其道德创造性,另一方面还要认识到教师仁外在表现形式在现代社会的改变。教师仁外在表现形式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师生关系中。传统建立在不平等师生关系基础上的教师仁的感通形式在现代社会发生了改变,即要求在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中实现教师自我意识和情感与学生的融通,这就需要师生关系建立在对话和理解的基础上。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教师道德规范是教师仁现代发展的外在指向。
   在教育实践中传统教师德性的发展方面,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树立以“传道为主旨的教育理念”,做到知识经济时代的以“道”统“学”以及教育实践中自然之道、科学之道和人文之道的合一。其次,教师要重塑知识分子精神,明确自己的“传道”职责,肩负起弘扬德性伦理文化精髓、化育年轻一代的社会使命;从职业特性而言,教师所从事的是一项有待于完善和超越的人类活动,“传道”中“修道”是对这一特性的概括和总结,教师唯有在教育实践中始终保持谦逊和进取的心态才能在帮助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修炼自身,实现自我德性塑造的根本目标。教师德性伦理的实现过程是教师职业道德主体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教师专业道德素养的提升和德性自我意识的觉知,而反思与批判是教师德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主要途径。最后,教师还要在德性教育实践中实现成己与成物,臣口在教学相长中实现培养学生德性以及建立教师德性自我的统一。这就需要教师做到在为人师表中以行促知、在敬业爱生中以心育情、在教书育人中以智养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