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社会文化-知识”理论视角下乡村小学生学习状态研究
【6h】

“社会文化-知识”理论视角下乡村小学生学习状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概念解读

(三)相关研究述评

(四)研究的重难点与意义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乡村小学生学习状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习目标的导向性有待加强

(二)学习内容与学生个人经验、乡村环境的关联性有待增进

(三)学习形式的系统化及其应用的灵活性有待改善

二、对乡村小学生学习状态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简单思维及其对乡村小学生学习研究的影响

(二)“社会文化-知识”理论的思维方式及其学习价值取向

三、“社会文化-知识”理论视角下的乡村小学生学习状态思考

(一)学习状态的内涵应基于复杂思维

(二)学习状态的特点需立足乡村环境

(三)学习的理想状态当追求“乐学”

四、乡村小学生乐学的实践路径

(一)回归乡村小学生合理的学习内涵:基于乡村学习特点

(二)激发乡村小学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内容保障学习责任

(三)体验乡村小学生灵活的学习过程:落实多种学习形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展开▼

摘要

顺应乡村教育内涵式发展趋势,乡村小学生“学”的质量值得重视。当前在理论研究领域与教学实践过程中,乡村小学生学习研究主要局限于学习心理、学习活动的外部因素等方面,忽视对学习状态的关注。学习状态是学生参与学习时的注意状态、动机状态以及情绪状态等的总和,是学生面对知识时的主观状态。这一状态表征于学生,状态形成过程中包含着社会环境的影响。即状态可谓“结果”,而环境参与了促成这一结果的“过程”。因此,对于乡村小学生学习状态的探讨,应将乡村环境这一要素融入学习过程之中,全面审视学习活动。
  文献梳理、课堂观察以及师生访谈显示,尽管当前乡村小学生的学习状态存在诸多可取之处,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其不足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导向性有待加强;学习内容与学生个人经验、乡村环境的关联性有待增进;学习形式的系统化及其应用的灵活性有待改善。从研究的思维层面审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摆脱简单思维以孤立、静态、点状方式思考问题的禁锢,立足“因果-动态”的思维方式与理论,即复杂思维下的“社会文化-知识”理论展开讨论,发挥复杂思维的关联性、系统性等优势。“社会文化-知识”理论将情境性视为心智的根本属性,强调心智是根据特定的社会环境通过自身经验去理解事物,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下得以实现的能力,而并不完全由个体单独发挥作用。“社会文化-知识”理论视角下的“学习”既涉及人的内心活动,又包含人所处社会环境对学习的影响,其功能体现于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此审视上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可见,忽视乡村环境及其与学习的关系导致了乡村小学生表现出不良学习状态。
  基于以上分析,“乐学”应是乡村小学生的理想学习状态。即基于当前乡村环境,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从中获取吻合自身经验的知识,并主动内化,积极反馈,实现乡村环境对学习过程的参与,进而摆脱当下不良学习状态的困扰。其实践路径需要根据当前的乡村环境和学生身心特点,实现在乡村环境中学生与知识的互动,进而改善以往学习状态的不良表现。立足“社会文化-知识”理论,乡村小学生乐学的实现需要多种途径。从学习个体与乡村环境的关系来看,乡村小学生的学习应体现其真正内涵,建立合理的学习起点,以此关注学习时的注意状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之于自身的价值,激发其学习的持久动力,保持其适宜的动机水平。让学生利用乡村环境的资源优势体验多元学习形式,促进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通过以上改善学习状态的实践路径以提升乡村小学生学习质量,彰显乡村教育特色,促进乡村小学生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