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西南民族地区中学生“互联网+科普”内容与传播方式的需求研究
【6h】

西南民族地区中学生“互联网+科普”内容与传播方式的需求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一)选题缘由

1.基于提高民族地区中学生科学素质的考虑

2.基于实现科普信息化的考虑

3.基于关注需求提升科普效果的考虑

(二)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1.科普

2.互联网+

3.互联网+科普

4.理论基础

(三)已有研究评述

1.互联网+科普研究现状

2.民族地区科普研究现状

3.科普内容与传播方式研究

4.中学生科普研究现状

5.文献述评

(四)基本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及意义

2.研究内容与方法

3.研究的重点难点

一、西南民族地区已有科普内容与传播方式调研

(一)西南民族地区的自然与社会特征

1.自然特征

2.社会特征

(二)西南民族地区已有的科普方式

1.传统媒介下的科普传播方式

2.新媒体下的科普传播方式

(三)西南民族地区已有的科普内容

二、中学生互联网+科普内容与传播方式需求的调研

(一)调研的设计

1.问卷的指标与结构

2.问卷的修订

3.访谈提纲的设计

(二)调研的实施

(三)调研对象基本信息分析

1.中学生的基本信息

2.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

(四)调研对象科普需求特征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1.科普参与行为

2.科普参与态度

3.科普参与需求

三、中学生互联网+科普内容与传播方式的需求调研问题分析

(一)现有科普内容与传播方式多样,出现同质化现象

1.传播方式创新性不强

2.科普内容特色不突出

3.互联网+科普参与积极性低

(二)互联网+科普的需求与供给契合度低

1.中学生兴趣为主导的科普内容的需求与现实相矛盾

2.中学生移动化的科普方式的需求与现实相矛盾

四、基于中学生科普需求的互联网+科普优化策略

(一)依托各项资源,创建互联网+科普新方式

1.合理利用校园资源设施,创建互联网科普平台

2.积极动员教师科普创作,增加激励机制提高参与度

3.努力促成家长参与科普,养成良好的家庭科普氛围

4.大力树立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媒介科普传播方式

(二)结合地区特色,丰富关注需求的科普内容

1.创作适应互联网特点的科普内容

2.创作关注学生需求的科普内容

3.创作融合学校教育的科普内容

4.创作关注民族生活的科普内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致谢

展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