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海藻糖脂肪酸酯的合成及增溶性质研究
【6h】

海藻糖脂肪酸酯的合成及增溶性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 中药注射剂的安全现状

2 增溶剂的安全性研究

3 新型增溶剂

4 糖酯的研究现状

5 论文工作的提出

第二章 海藻糖脂肪酸单酯的合成

1 仪器与试药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藻糖脂肪酸单酯的结构确证

1仪器与试药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讨论

第四章 海藻糖脂肪酸单酯的溶解性及临界胶束浓度测定

1 仪器与试药

2实验方法

3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海藻糖脂肪酸单酯的安全性评价

1 材料与动物

2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第六章 海藻糖脂肪酸单酯的增溶性能考察

1 仪器与试药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获得以下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成功使用化学合成法和酶法合成法合成了多种海藻糖脂肪酸酯,并分离出海藻糖脂肪酸单酯。运用红外分光光度法和核磁共振波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这一系列海藻糖脂肪酸单酯的溶解性能、临界胶束浓度、血液相容性和体外细胞毒性;在此基础上,筛选出理化性质和安全性均较好的海藻糖脂肪酸单酯,进行增溶性能评价。
  化学合成法应用TBTU为催化剂,将海藻糖分别与7个具有不同碳数和结构的脂肪酸反应,制得一系列海藻糖脂肪酸酯;酶催化合成法使用脂肪酶Lipozyme435为催化剂,合成3个不同碳数直连结构的海藻糖脂肪酸单酯。应用柱层析法分离纯化反应产物,获得一系列海藻糖脂肪酸单酯。应用红外分光光度法和核磁共振波谱法对制得的海藻糖脂肪酸单酯进行了结构确证。
  应用中国药典规定的溶解度测定方法,初步考察了海藻糖脂肪酸单酯的溶解性能。结果表明,海藻糖A酸单酯、海藻糖B酸单酯、海藻糖C酸单酯、海藻糖D酸单酯和海藻糖E酸单酯的溶解性能良好,而海藻糖F酸单酯和海藻糖G酸单酯的溶解性能较差。随着脂肪酸链碳数的增加,海藻糖脂肪酸酯的溶解性能逐渐降低;当脂肪链碳数相同时,脂肪链中具有支链结构的海藻糖脂肪酸单酯比直链结构的海藻糖脂肪酸单酯溶解性能低。
  应用荧光分光光度法,以芘为荧光探针,测定海藻糖脂肪酸单酯的临界胶束浓度(CMC)。结果表明,仅海藻糖F酸单酯的CMC较吐温80低,说明它比吐温80更容易形成胶束。随着脂肪酸链碳数的增加,海藻糖脂肪酸酯的CMC逐渐降低;在脂肪酸链碳数相同的情况下,直线状支链的引入,将降低其CMC,而环状支链的引入,将提高其CMC。
  溶血试验结果表明,海藻糖D酸单酯和海藻糖F酸单酯的血液相容性低于吐温80,其余海藻糖脂肪酸酯的血液相容性均高于吐温80。随着脂肪酸链碳数的增加,海藻糖脂肪酸酯的血液相容性逐渐降低;当脂肪链碳原子数相同时,脂肪链结构的变化,将对海藻糖脂肪酸酯的血液相容性产生影响,单从此实验结果中尚无法推出其变化规律,日后需对其立体结构与血细胞的相互作用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应用L929细胞考察了海藻糖脂肪酸单酯的体外细胞毒性,结果表明,海藻糖B酸单酯和海藻糖E酸单酯的细胞毒性均比吐温80小,比吐温80更安全。而海藻糖B酸单酯比海藻糖E酸单酯的细胞毒性较小,表明随着脂肪酸链碳数的增加,海藻糖脂肪酸酯的细胞毒性逐渐增加。
  以黄芩苷为模型药物,考察吐温80、海藻糖B酸单酯和海藻糖E酸单酯对其溶解度的影响。与吐温80相比,海藻糖B酸单酯和海藻糖E酸单酯在低浓度时即可产生增溶作用。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达到2%时,吐温80、海藻糖B酸单酯和海藻糖E酸单酯对黄芩苷的增溶量分别为99.5%、48.4%和68.1%。但海藻糖B酸单酯和海藻糖E酸单酯的血液相容性和体外细胞毒性均优于吐温80,更适合作为注射用增溶剂。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