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马氏珠母贝微胶囊饲料的研发及养殖效果评价
【6h】

马氏珠母贝微胶囊饲料的研发及养殖效果评价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微胶囊饲料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1.2 海产双壳贝类营养需求及人工饲料的研究概况

1.2.1 双壳贝类营养物质需求研究进展

1.2.2 双壳贝类人工饲料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技术路线

2 马氏珠母贝微胶囊饲料的适用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设计

2.1.3 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微胶囊饲料的形态观察

2.2.2 微胶囊饲料的营养组成

2.2.3 微胶囊饲料的分散性与粒径分级

2.2.4 微胶囊饲料的稳定性

2.2.5 存活率与生长率比较

2.2.6 晶杆与肝胰腺观察

2.2.7 软体部生化成分比较

2.2.8 消化酶活力的比较

2.3 讨论

3 微胶囊饲料对马氏珠母贝生长性状、生化成分及其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设计

3.1.2 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生长率和成活率

3.2.2 各组间软体部常规营养成分的比较

3.2.3 各组间软体部氨基酸组成的比较

3.2.3 氨氮的变化

3.2.4 亚硝态氮的变化

3.3 讨论

4 微胶囊饲料对马氏珠母贝免疫酶活力和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设计

4.1.3 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微胶囊饲料对免疫酶活力的影响

4.2.2 微胶囊饲料对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3 讨论

4.3.1 不同饲料投喂组对马氏珠母贝ALP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比较分析

4.3.2 不同饲料投喂组对马氏珠母贝T-SOD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比较分析

4.3.3 不同饲料投喂组对马氏珠母贝POD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比较分析

5 微胶囊饲料对马氏珠母贝矿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设计

5.1.3 方法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生长率的比较

5.2.2 矿化基因表达量的差异分析

5.2.3 生长性状生长率与矿化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分析

5.2 讨论

6 微胶囊饲料对马氏珠母贝育珠贝产珠性状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设计

6.1.3 方法

6.1.4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植核贝的存活率比较

6.2.2 各组产珠性状的比较

6.3 讨论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展开▼

摘要

为了研发和评价马氏珠母贝(双壳纲珍珠贝目珍珠贝科)微胶囊饲料的养殖效果,本研究分三个阶段对微胶囊饲料进行研究。
  第一阶段配制了微胶囊饲料D0。首先测定了自主研发的马氏珠母贝微胶囊饲料的粒径范围、悬浮性和稳定性,及其对马氏珠母贝存活、生长和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饲料粒径小于48μm,其中约80%饲料颗粒粒径在28~48μm之间;分散性和悬浮性能良好;浸泡后氮保留率高;养殖45天后,室内投喂D0的实验组(FEG)与自然海区养殖的对照组(FCG)比较,FEG的壳长、壳宽、壳高和总重的绝对增长率和相对生长率均显著低于FCG(P<0.05);FEG软体部脂肪含量和肝胰脏淀粉酶活力显著大于FCG(P<0.05);FEG与FCG的存活率、软体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灰分含量以及肝胰脏纤维素酶、蛋白酶活力无显著差异(P>0.05)。
  第二阶段优化饲料配方,制备微胶囊饲料D1、D2和D3。实验设置SEG1(投喂D1)、SEG2(投喂D2)、SEG3(投喂D3)、SEG4(投喂D1+亚心形扁藻)、SEG5(投喂D2+亚心形扁藻)、SEG6(投喂D3+亚心形扁藻)6个实验组和对照组SCG(投喂亚心形扁藻)。60天后,首先比较了微胶囊饲料对马氏珠母贝的生长性状、生化成分、免疫酶活性及其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表明:各组间存活率和壳长的绝对生长速率(AGR)、相对生长率(RGR)没有显著差异(P>0.05);各组间总重的绝对生长速率(AGR)、相对生长率(RGR)存在显著差异(P<0.05);壳长及总重的绝对生长速率(AGR)、相对生长率(RGR)的最高组和最低组分别是SEG5组和SEG1组。各组间软体部粗脂肪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粗蛋白含量和灰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单独投喂人工饲料组的软体部粗蛋白含量低于混合投喂人工饲料和微藻组及对照组SCG。各组间软体部总氨基酸(TAA)和必需氨基酸(EAA)存在显著差异(P<0.05);单独投喂人工饲料组的总氨基酸(TAA)、必需氨基酸(EAA)和呈味氨基酸(DAA)含量均低于混合投喂人工饲料和微藻组及对照组SCG;各组间ALP酶活性和ALP mRNA的相对表达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SEG5组ALP酶活性最高,ALP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间SOD酶活性和SOD mRNA的相对表达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SEG5组的SOD酶活性和SOD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间POD酶活性和GPx mRNA的相对表达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SEG5组的POD酶活性最高,GPx mRNA的相对表达量最高。
  分析微胶囊饲料D1和D2对马氏珠母贝外套膜矿化基因表达量的影响。实验设置了5个组合,实验组SEG1和SEG2分别单投喂饵料D1和D2,实验组SEG4和SEG5分别投喂D1+亚心形扁藻与D2+亚心形扁藻,SCG组投喂扁藻,经过60天的养殖后,比较了各组的生长率及矿化基因nacrein与pif177的相对表达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各组间的壳宽、壳高绝对增长率与相对增长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SEG5组具有最高的壳宽、壳高绝对与相对增长率,单独投喂饲料的SEG1和SEG2组的壳宽与壳高增长率均小于对照组或投喂混合饲料的SEG4和SEG5组;各组间外套膜nacrein相对表达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SEG5中央膜nacrein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SEG1、SEG2和SEG4组(P<0.05),与SCG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SEG5边缘膜的nacrein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SEG1和SEG4组(P<0.05),与SEG2和SCG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间外套膜pif177相对表达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SEG5中央膜和边缘膜的pif177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SEG1和SEG4组(P<0.05),与SEG2和SCG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壳宽与壳高的增长率与矿化基因的表达量存在正相关性。
  第三阶段继续优化饲料配方,配制微胶囊饲料D4并分析微胶囊饲料对马氏珠母贝植核贝产珠性状的影响。实验共设置4个组合,实验组TEG1、TEG2和TEG3分别投喂微藻、D4与微藻混合物、人工饲料D4,对照组为自然海区。养殖90天后,统计植核贝的成活率、留核率、珍珠层厚度、商品珠率,估算珍珠产量。结果表明,实验组TEG1、TEG2和TEG3的育珠贝的存活率显著高于与对照组TCG(P<0.05),但TEG1、TEG2和TEG3之间的育珠贝的存活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留核率、珍珠层厚度、商品珠率及平均每粒珍珠的质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每万只育珠贝珍珠的产量由高到低依次是TEG1组、TEG2组、TEG3组与TCG组。
  研究结果说明,该微胶囊饲料粒径小、稳定性较好,能被马氏珠母贝消化与吸收,并且可以增强马氏珠母贝的免疫力、矿化基因的表达及珍珠产量,能代替部分单胞藻饵料,为马氏珠母贝工厂化养殖提供条件基础。但需要继续改进饲料配方、完善室内养殖技术方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