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学生就业政策演变及绩效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6h】

大学生就业政策演变及绩效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2.3 简要评价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定性与定量研究法

1.4.3 比较研究法

1.4.4 案例分析法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大学生就业

2.1.2 就业政策

2.1.3 政策绩效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劳动力供求理论

2.2.3 公共政策理论

3 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演变过程

3.1 统包统分阶段

3.2 由供需见面到双向选择的过渡阶段

3.3 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阶段

4 当前广东省与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4.1 拓宽就业渠道的政策

4.2 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

4.3 规范就业市场秩序的政策

4.4 毕业生就业服务的政策

5 当前广东省与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绩效研究

5.1 大学生就业政策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5.1.1 就业政策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5.1.2 就业政策指标体系说明

5.2 广东省与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绩效评价

5.2.1 就业服务

5.2.2 就业效益

6 国外大学生就业政策的主要经验和启示

6.1 国外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政策

6.1.1 美国

6.1.2 日本

6.1.3 德国

6.2 国外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启示

6.2.1 重视就业立法,维护就业公平

6.2.2 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

6.2.3 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体系改革

6.2.4 强化就业中介机构管理

6.2.5 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强化职业指导

7 完善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对策建议

7.1 政府层面

7.1.1 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7.1.2 进一步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7.1.3 不断优化就业市场环境

7.1.4 加大就业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

7.2 高校层面

7.2.1 注重大学生就业的全面指导

7.2.2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7.2.3 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7.3 企业层面

7.3.1 树立科学的用人观

7.3.2 加强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

7.4 个人层面

7.4.1 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7.4.2 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8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展开▼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经济转型也进入了攻坚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再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论文在写作过程中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演变的三个阶段和当前就业政策的主要内容;(2)案例分析法。以广东省为例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进行了绩效研究,使研究对象更具体,更具有代表性;(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列举大学生就业相关数据,就业调查结果和就业理论开展研究,使论文更具有说服力;(4)比较研究法。通过与发达国家就业政策的横向比较,分析自身存在的不足,得出要吸收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先进经验与启示。
  论文共有七个部分:(1)绪论。包括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回顾国内外研究状况,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2)论文相关概念。对大学生就业、就业政策、政策绩效进行了概念界定,并对人力资本理论、劳动力供求理论、公共政策理论进行了阐释;(3)回顾了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演变的三个重要阶段,并进行了分析评估;(4)介绍了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政策的主要内容,列举了较具代表性的政策;(5)运用了一系列评估指标,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绩效研究;(6)介绍了国外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政策的主要经验和启示;(7)提出应该从政府、高校、企业和大学生个人多层面进行改革才能不断完善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通过研究,形成了以下认识:首先,论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学生就业政策绩效考核困难的局面,设计的绩效指标使抽象的就业政策变为可分解的具体指标,使其绩效研究过程变得更加简化和可行,能够较为清晰地看出其执行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对开展相关政策绩效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次,论文认为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虽然在不断完善,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财政扶持政策是当前大学生就业政策的重要内容,政府在今后应不断加大这方面的政策倾向;最后,论文认为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借鉴国外的经验和全社会共同关注。政府应当担任主要责任,高校积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应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大学生自身应转变就业观念,不断增强自身综合能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