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农作制特征及县域实证分析
【6h】

我国农作制特征及县域实证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性声明和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第一章引论

1.1国内外农作制研究进展

1.1.1国内农作制基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1.2国外农作制基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1.3国内外对农作制分类及区划的研究

1.1.4国内外对农作制管理的研究

1.2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2.1研究方法

1.2.2技术路线

1.2.3数据库建立及分析处理

第二章我国农作制体系结构及总体特征分析

2.1农作制涵义及体系结构

2.1.1农作制内涵及外延

2.1.2农作制类型划分

2.1.3农作制分析与评估

2.1.4农作制管理

2.2我国农作制总体特征

2.2.1农作制背景

2.2.2农作制特征

2.2.3农作制主要问题

2.2.4农作制发展方向

第三章主要类型区域农作制分析

3.1东部沿海地区农作制

3.1.1区域

3.1.2农作制背景

3.1.3农作制特征

3.1.4农作制主要问题

3.1.5农作制发展方向

3.2中部平原地区农作制

3.2.1区域

3.2.2农作制背景

3.2.3农作制特征

3.2.4农作制主要问题

3.2.5农作制发展方向

3.3西北(半)干旱区农作制

3.3.1区域

3.3.2农作制背景

3.3.3农作制特征

3.3.4农作制主要问题

3.3.5农作制发展方向

3.4丘陵山区及青藏高原农作制

3.4.1区域

3.4.2农作制背景

3.4.3农作制特征

3.4.4农作制主要问题

3.4.5农作制发展方向

3.4.6西南特色种植业

3.4.7青藏高原农作制

第四章县域农作制实证分析

4.1贵州省正安县——丘陵山区农作制

4.1.1农作制背景

4.1.2农作制特征

4.1.3农作制主要问题

4.1.4农作制发展方向

4.2河北省藁城市——平原主产区农作制

4.2.1农作制背景

4.2.2农作制特征

4.2.3农作制主要问题

4.2.4农作制发展方向

4.3北京市顺义区——城郊农作制

4.3.1农作制背景

4.3.2农作制特征

4.3.3农作制主要问题

4.3.4农作制发展方向

第五章区域农作制作物生产潜力与粮食安全

5.1我国粮食需求预测

5.2我国区域农作制粮食生产总潜力

5.2.1预测方法

5.2.2预测区域

5.2.3预测结果

5.3我国未来粮食安全对策

5.3.1粮食单产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5.3.2粮食安全对策

第六章结论与讨论

6.1结论

6.2讨论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本研究结合对国内外农作制的比较,探讨了我国现代农作制涵义及体系结构。从气候、地缘、种养制度特征等角度,对农作制类型进行了逐级划分。以农作制类型及体系理论为指导,分别对我国农作制总体特征、主要类型区域农作制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选择三个典型县(市)进行了县域农作制实证分析。  本文运用“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开发的AEZ模型,计算了我国41个农作制亚区的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大豆、油菜的生产潜力,结果表明这6大作物总生产潜力可达7.14亿吨,能够确保我国2030年6.2亿吨的粮食需求,其中单产最大潜力主要分布为,水稻在江淮江汉平原、南玲丘陵,小麦在秦巴山区、汾渭谷地,玉米在黄淮平原南阳盆地、江淮江汉平原,马铃薯在秦巴山区、汾渭谷地,大豆在鲁西平原鲁中丘陵、黄淮平原南阳盆地,油菜在秦巴山区、长白山温和区。分析不同因子对作物产量的贡献差异,提出了我国未来粮食安全对策,兴修水利保证农田灌溉、开发作物良种高产潜力、保障耕地及粮田面积、提高种植效益和种粮积极性、依靠科技进步减缓资源环境压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