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历次中长期科技规划的研究
【6h】

中国历次中长期科技规划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3研究内容和方法

1.4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章中国历次中长期科技规划简述

2.1中国第一次中长期科技规划

2.2中国第二次中长期科技规划

2.3中国第三次中长期科技规划

2.4中国第四次中长期科技规划

2.5中国第五次中长期科技规划

2.6中国第六次中长期科技规划

2.7中国第七次中长期科技规划

2.8中国第八次中长期科技规划

2.9中国第九次中长期科技规划

第三章中国历次中长期科技规划的时代特征

3.1不同时代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

3.2不同时代的国家科技规划战略

3.3国家科技战略意志演化的进步意义

第四章历次中长期科技规划的决策机制

4.1历次科技规划的基本决策模式

4.2历次科技规划的决策机制比较

4.3决策机制演进的进步意义

第五章中长期科技规划的总体评论

5.1实施中长期科技规划的效果分析

5.2制定与实施中长期科技规划存在的问题

5.3关于中长期科技规划的争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展开▼

摘要

本研究通过对规划制定与实施时的国家战略意图、国家的现实需求、国家的内外部科技发展环境等多个层面进行对比分析,并借助当代科学技术资源整合开发的各种理念和探索模式,就规划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进行全面分析,为中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科学和技术规划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支持和理论基础。 1949年以来,中国共制定了9次中长期科技规划。以集统模式制定与实施的规划,在建国后的20多年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巨大成就,在改革开放期间使经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纵观历次规划所体现的时代特征与国家的战略意志,可以看到,中国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生存阶段——建立工业、国防事业,夯实国家发展的经济、科技、安全的基础;发展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此拉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序幕;立国阶段——继续完成国家经济、科技体制改革,选择科教兴国的战略,为进一步成为世界强国做好准备;竞争阶段——选择以自主创新为战略,把握科技时代国与国之间竞争的核心,引领中国重新回到世界强国的位置。 目前,由集统模式下的规划带来的科技决策体制问题开始凸现。主要体现为,行政部门权力过于集中,难以体现科技精英在规划中的主体作用;决策机制过于僵化,没有很好地调动社会力量的参与;科学与技术在规划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区别对待;缺乏完善的科技法律体系的保障。 规划的制定,引发了广泛的争议:科学能否被规划;谁应该成为规划的主体;究竟哪一种模式能获得最佳的规划效果。同时,有学者提出,应改变现有的决策机制,打破部门界限,重新成立专门的规划领导部门,如“总理科技办公室”、“总体计划部门”,以克服目前规划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