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腹腔镜胃癌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和凝血功能变化及其预防的临床研究
【6h】

腹腔镜胃癌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和凝血功能变化及其预防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英文缩略词表

声明

前 言

第一部分:腹腔镜胃癌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和凝血功能的变化

临床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2试验方法

3观测指标和检测方法

4统计学分析

结 果

讨 论

结 论

第二部分:间歇充气加压对腹腔镜胃癌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临床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2试验方法

3观测指标

4统计学分析

结 果

讨 论

结 论

第三部分:血塞通注射液对腹腔镜胃癌术后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临床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2试验方法

3统计学处理

结 果

讨 论

结 论

参考文献

致 谢

综述:CO2气腹对机体血动力学的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待)发表论文

展开▼

摘要

目的: 1、观察腹腔镜胃癌手术特殊的CO2气腹的建立、头高脚低体位及手术时间延长对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 2、观察间歇充气加压对腹腔镜胃癌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 3、观察血塞通注射液对腹腔镜胃癌术后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 方法: 1、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方法测定30例腹腔镜胃癌手术患者全麻下不同体位(平卧位、头低脚高30°体位、头高脚低30°体位)、CO2气腹压(8mmHg、12mmHg、16mmHg)及术中不同时间点左下肢股静脉直径、平均血流速度和血流量;于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3d、5d、7d采用凝固法检测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采用INR法计算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值(INR),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定量测定血浆中D-二聚体(D-D)的含量。 2、腹腔镜胃癌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术中不予特殊处理,试验组于12mmHgCO2气腹建立并取头高脚低体位后立即予双下肢间歇充气加压,压力为脚踝45mmHg、小腿40mmHg、大腿30mmHg,直至术后CO2气体排出并取平卧位。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方法测定术中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左下肢股静脉直径、平均血流速度和血流量。 3、腹腔镜胃癌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术后予常规抗感染、补液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抗感染、补液治疗基础上于术后第1天起予血塞通注射液4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d,连续给药6d。于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3d、5d、7d采用凝固法检测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采用INR法计算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值(INR),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定量测定血浆中D-二聚体(D-D)的含量。 结果: 1、与平卧位比较,头低脚高位患者股静脉直径显著减小(P<0.05),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均显著增加(P<0.01,P<0.05);头高脚低位股静脉直径显著增大(P<0.05),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均显著减少(P<0.01,P<0.05);平卧位气腹建立后出现与压力成正相关的股静脉直径增大,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减少,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术中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虽股静脉直径无明显变化(P>0.05),但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均显著减少(P<0.05);术毕CO2气体排出后取平卧位时股静脉直径变细(P<0.01),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均显著增加(P<0.01),但仍达不到气腹前平卧位水平(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APTT和INR均无显著变化(P>0.05),术后即刻PT无明显变化(P>0.05),但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PT逐渐缩短(P<0.05),FIB和D-D术后即刻均升高,且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而升高,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2、气腹前两组患者股静脉直径、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气腹形成后取头高脚低位两组患者股静脉直径均显著增粗(P<0.05),但试验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均显著降低(P<0.01),而试验组则有所升高(P<0.05),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股静脉直径均无明显变化(P>0.05),但对照组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流量逐步降低(P<0.05),而试验组则无显著变化(P>0.05),与对照组相比仍显著升高(P<0.01);术毕CO2气体排出后取平卧位两组患者股静脉直径均变细(P<0.05),对照组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均回升(P<0.01),而试验组则降低,但与对照组相比平均血流速度仍显著升高(P<0.05),而血流量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 3、术前两组患者PT、APTT、INR、FIB、D-D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两组患者APTT、INR均无明显变化(P>0.05);于术后3d两组患者PT均缩短(P<0.05),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对照组PT进一步缩短(P<0.05),而试验组则延长,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即刻两组患者FIB和D-D均升高(P<0.05,P<0.01),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对照组FIB和D-D逐步升高而试验组无明显变化,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1、腹腔镜胃癌手术特殊的CO2气腹的建立、头高脚低体位及手术时间延长可协同作用使患者下肢股静脉直径增大、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减少,血液回流受阻,并可使患者术后血液呈高凝状态,从而可能增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的风险,应积极预防。 2、间歇充气加压可有效改善腹腔镜胃癌手术特殊的CO2气腹的建立、头高脚低位及手术时间延长所致股静脉直径增大、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减少,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 3、血塞通注射液可有效改善腹腔镜胃癌术后患者血液高凝状态,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