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品花宝鉴》中的士优交往状况初探
【6h】

《品花宝鉴》中的士优交往状况初探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论

一选题界定及其现实意义

(一)选题的范围与界定

(二)选题的理由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第一章鲜活生动的伶人众生相

一选地

二出身

三应酬

四年龄

五出师

六归宿

第二章“士优交往”中士优心态之剖析

一在士优交往过程中,士人的心态分析

(一)“鉴赏家”与“艺术品”——品优

(二)红尘知己说——友优

(三)“假凤”与“虚凰”——恋优

二在士优交往中,伶人心态的分析

(一)伶人的风雅化与士人化

(二)抬高身价与经济援助——现实功利性

第三章“士优交往”现象的历史传承与现实影响

一妓业的衰落与相业的发达

(一)晚明与晚清——男色风尚的异代承接与演进

(二)由“均势”到“倾斜”——此消彼长的“天平”现象

(三)由“女妓”到“相公”——“性”趣中心的加速转移

二女性化与弱化的审美追求与心理期待

(一)“名花”与“美女”—对伶人“女性化身份”的假想定位

(二)“女性化”与“弱化”—对美男子反观式的审美期待

第四章、中晚清燕京地区士优交往得以兴盛的原因分析

一士优交往得以兴盛的原因分析之一(历史、政治、文化)

(一)明清异代的伤痛——历史层面的原因

(二)清初禁娼令的颁布与执行——政治层面的原因

(三)清中叶后戏曲艺术的蓬勃发展——文化层面的原因

二士优交往得以兴盛的原因分析之二(性爱观、男色观、审美观)

(一)“不分男女、唯色是爱”的无差别性爱观

(二)“男风”盛行的社会背景与“重男色而轻女色”的审美风尚

(三)风情万种、活色生香的伶人风采

(四)“男女莫辨、雌雄同体”的审美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乾隆中晚期燕京地区的士优(知识分子与戏曲演员)交往状况是本篇论文考察的重点所在,而清代陈森撰写的长篇小说《品花宝鉴》恰恰反映了这一社会现象,因此我便将这部小说作为本篇论文的主要切入点,同时参考了以《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为主的许多文人笔记,在尽可能地贴近历史真实的同时,力求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来审视这一具有浓厚同性恋色彩的历史文化现象。 本文分为四大部分:在分别从戏剧史、心态史和风俗史这三个层面对中晚清燕京地区的士优交往状况进行系统论述后,又从六个方面细致分析了士优交往何以在清代中晚期大行其道的深层次原因。现对论文的主体内容加以概述: 第一章:鲜活生动的伶人众生相(戏剧史层面)本章从伶人(戏曲演员)的选地、出身、应酬、年龄、出师与归宿这六个方面入手,力图真实地再现中晚清燕京地区的伶人风貌。 第二章:“士优交往”中士优心态之剖析(心态史层面)本章首先分析了“士优交往”中的士人心态,并将其归纳为四种模式: “品优”--文人以“鉴赏家”自居,而将伶人视为“艺术品”; “伤优”--文人,尤其是失意文人在自己与伶人之间找到诸多相似点,从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同病相怜般的心理认同感; “友优”--在渴求知己的共通心态的作用下,士优在日常生活以及精神领域里相互关怀、彼此勉励,呈现出一种有如朋友般的脉脉温情; “恋优”--虽然士优交往并不必然等同于同性恋行为,但其间都或多或少地包含了一些同性恋的成分,而这种倾向在“恋优”这种交往模式中得到了更为集中的呈现。 其次,本章亦对“士优交往”中的伶人心态进行了分析。伶人普遍热衷于与文人士子交往,并在诸多方面呈现出风雅化乃至士人化的倾向。伶人的风雅化固然与文人的长期熏染密切相关,其中更可能包含了伶人希望借助文人的社会影响力来抬高一己之身价,寻求经济援助乃至政治庇护等现实功利目的。 第三章:“士优交往”现象的历史传承与现实影响(风俗史层面)乾隆中晚期燕京地区的士优交往之所以异常兴盛,与最迟在晚明时代就已蔚然成风的男色风尚密切相关。这种男色风尚在清代得到有力传承的同时,又随着戏曲男旦体制的成熟而进一步演进,并且最终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社会“性”趣中心的加速转移。另外,在这种社会风尚的影响下,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了一种普遍以男子的外表“女性化”与性格“软弱化”为美的审美风尚,本章对这两方面内容进行了细致论述。 第四章:乾隆中晚期燕京地区士优交往得以兴盛的原因分析本章从六大层面,即历史层面、政治层面、文化层面、性爱观、男色观以及审美观对士优交往得以兴盛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以上是我对论文的主体框架所做的简要叙述。乾隆中晚期燕京地区的士优交往,与社会历史、政治民族以及文化审美等方面的诸多因素都有着相当深刻的渊源关系,只有凭借大量详实的材料,尽可能地深入到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中,才有可能较为准确地把握“士优交往”的真实面貌,过份地溢美和武断地斥责都是有违历史真实与科学精神的。拨开重重的成见与芥蒂,尽量贴近历史之真实,尽可能地还“士优交往”一个本来面目,这就是我之所以将“乾隆中晚期燕京地区士优交往状况”作为研究论题的原因所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