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晚清到日据时期谷仓类型源流初探

摘要

台湾传统农家储存稻谷是采用“鼓亭畚”“土库”“粟仔间”,但是大量储藏谷物的谷仓,至今却是较少受到注目的.日据时期,殖民政府为取代民间“土砻间”对台湾米谷的垄断,先是提出新式谷仓示范推广,后提出农业组合政策,再提出米谷改良政策,一步步透过市场诱因以及先进技术,企图突破垄断,意欲深入控制米谷市场.但是台湾的地主、佃农纷纷与“土砻间”合作,形成产业组合,建立组合谷仓,反强化产销合作自主性.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殖民政府才强化了经济统制正当性,运用“产业组合”迳行深化对物资生产控制,而发生之场所正是谷仓.通过林林总总的经验与观察研究,不难发现日据末期出现了两种谷仓.一种用于散装稻谷储存,并提供碾谷与包装流程.此种谷仓通常为统制经济下农业组合的谷仓.另一种用于储存袋装稻谷,可能属于官方或农业会所拥有的谷仓.这两者的建筑设计与基地配置都有很好的自然通风与散热效能,能够透过通风管道、烟囱效应与热对流,保持谷仓室内阴凉,以避免储藏谷物腐败或发芽.此外,若见诸清末以及日据时期地主们的私人谷仓,不难发现他们大多仅仅用加厚的土墙作为隔热墙,而较少有散热保冷的通风设计,与前述谷仓大相径庭.无论如何,这几种谷仓类型无疑通过无电力、无能源的冷房技术,为现代“省能”“环保”的“绿能建筑”提供了启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