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戏曲及其缺陷

摘要

众所周知,在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特别是视觉效果方面,中国戏曲明显落后于电视剧和电影等艺术形式,与此相应的是观众的大量流失和票房问题。为此,戏曲借助其他新传播媒介,包括电影、电视、互联网、手机移动终端等形式,试图为其谋求一片生存之地。因此,仿真戏曲是实体转变为符号的产物,是通过新媒介传播的消费品,或是被新媒介整合之后的实体演出,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在虚拟媒介中的传播,使戏曲脱离剧场、舞台等实际表演空间,演员与观众的不再直接面对,从而使戏剧的“在场性”丧失,而“在场性”恰恰是戏剧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也包括在一些实体戏剧演出中,脱离对社会真实和观众的反映,去追求视觉效果等符号形式的演绎,使之成为娱乐景观、政治景观、民族景观或者文化景观。后者和前者所造成的审美倾向和思维定式之间密切相关,因为前者将腐蚀媒介之外的实体演出的审美标准。后者是在新的传播媒介异化之后的审美情趣下,衍生出来的“转基因”戏曲产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