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十届亚洲戏剧教育研究国际论坛
第十届亚洲戏剧教育研究国际论坛

第十届亚洲戏剧教育研究国际论坛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7-05-18

主办单位:;教育部;;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

会议文集:第十届亚洲戏剧教育研究国际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在此,本人想展示上个学年一些学院层面和个人层面的经验,以解释中国香港演艺学院是如何在表演、导演与剧本创作这三个主要领域将文本与舞台相连接的,以及这三大领域是怎样全方位整合在教学与表演过程中的。这里重点是创作、工作室、课堂以及与专业伙伴的合作。在英国戏剧方面,有来自创作与导演课堂的贝克特,来自我校毕业生具有专业公司实习经验的品特,以及来自校内创作与导演工作室的萨拉·凯恩。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在中国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剧本及其舞台表演与我校主流专业性戏剧教学之间关联密切。
  • 摘要:独立以后的马来西亚,戏剧演出开始注重导演和舞台技术,水平有所提升。1967年,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分家,自此严重缺乏文本创作。随后的20年来,当地的演出多采用中国大陆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现成文本,舞台呈现偏写实手法。这现象延续至20世纪90年代,马来西亚艺术学院成立戏剧系,经过三年的专业训练,科班毕业生纷纷成立剧团,他们开始选用西方现代剧场的文本,或毕业生以现代剧场的理念原创的戏剧文本,其中半数为舞台形式压倒文本的前卫作品,开拓了全新的演出面貌。对于当代新文本创作,本人更倾向效仿法国阳光剧团的模式,从活生生的现实中取材,经过观察、访问、采集,倾听人间的心声,以戏剧关怀时事,以文本内容和当代社会对话,同时具备批判思维和自省。更应该期待一个开放式的戏剧创作,它会造就舞台上一切的可能性。
  • 摘要:多年来,舞台导演不仅仅是对文本进行简单解读,也就是说,还要在剧作家和观众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还要阐释戏剧风格及其社会和审美功能.传统上,"表演大纲"中的煽情想法构成了故事,需要对其梗概加以讲述,并从戏剧艺术中汲取灵感;但是表演大纲也可以从绘画者、感官、诗歌或小说中获得启示.
  • 摘要:文本是虚构的整体,是外在世界的幻象模仿。绝对“真实性”是构筑于虚拟的基础上,来源于现实的参照。无论是自然主义的努力,还是现实主义的孜孜以求的“真实”,都在艺术虚构的背景下难以为继。文本是线性的,难以再现多维的现实;文本的表象逻辑,难以再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日益纷纭的现实内容面前,戏剧的古典形式显然是力不从心。即使表演依赖于演员的身体,依然从属于文本,甚至是文本的翻译式演绎。巴特在提出剧场性之时,只是说“减去文本”而并非铲除文本,强调剧场性虽然摈弃文本,然而即使在最新型的剧场艺术中,文本依然存在。新型剧场性压抑戏剧性,文本一直在寻找丧失中心地位后的重置。语言连缀的文本和文本的关系,语言抹除叙述功能而成为物质化的声音,似乎预示了语言将成为一种独立存在的剧场性。
  • 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和舞台实践,“莎剧”表现力的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演出中存在叙事缺陷是一个重要原因。主要体现为,一是叙事缺乏对原有文本的个性化解读,照本宣科造成演出情感的缺失;二是导演对原剧的读解过于理性,赋予“莎剧”的新内涵与原有故事彼此割裂、缺少内在逻辑、不够统一,新内涵不能贯穿整个故事的始终,在众所周知的故事中会显得格格不人,成为叙事的阻碍。对“莎剧”舞台叙事的研究,离不开对“莎剧”文本的研究。
  •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传统韩国文化影响下的戏剧作品表达,并研究音乐剧《逝去的面庞1895》(Lost Face1895)中的表达技巧和含义.音乐剧《逝去的面庞1895》于2013年首演,它讲述的是明成皇后的故事,也被认为是首尔表演艺术公司的代表作之一.许多韩国人都对明成皇后很熟悉,因为她的故事常常出现在小说和戏剧作品中,例如Yi Mun-yǒ1的《猎狐》以及电视剧《明成皇后》.音乐剧《逝去的面庞1895》受到观众和专业人士的一致好评,它采取了不同手法叙述了明成皇后的另一个故事.在过去的二十年中,音乐剧《最后的皇后——明成皇后》一经演出便获得成功,始终保持着"流行音乐剧"的称号.创作另一部关于明成皇后的音乐剧则是为了展示明成皇后作为女性的一生当中的不同一面.
  • 摘要:格鲁吉亚是这样一个古老的民族——虽经历极其惨烈的历史灾难,但是他们依然创造了原生文化,并且在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传承、保留了生机与活力.取材于格鲁吉亚各地的民间舞蹈表现了格鲁吉亚的灵魂和历史.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绝妙的舞蹈犹如一部活的历史书,展示了格鲁吉亚的百年艺术、文化与传统.格鲁吉亚民间舞蹈举世闻名,其辉煌与美丽只要看过无不留下难忘的印象.无论是专业或是业余的,格鲁吉亚舞蹈团曾数次用美丽的舞姿惊艳世界.精美的服饰完美地将历史与艺术融为一体.再辅以看似奔放与技术性的动作,无不令观众肃然起敬.格鲁吉亚民间舞蹈既给观众带来了巨大欢乐,也感染了舞蹈者本人.每一场舞蹈都是那么独一无二,每一种表演呈现了方方面面的行为,比如婚礼、战争、竞技、庆典、山区与城市生活.作为历史形成的现象,任何文化都是对传统和表现方式进行详尽筛选的结果,并且创造出了一个成熟的艺术体系。同时,任何文化都带有民族色彩,这就是为什么世界文化会如此丰富多彩。一种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十分复杂且阻碍重重,并不是所有民族的文化都能够顺利传承下来。有的国家失去自我,并人另一种文化;有的则落后于时代的步伐,悄无声息地消逝了;而格鲁吉亚的文化在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传承、保留了其生机与活力。类似的文化习俗体现在格鲁吉亚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春夏节日交替的时候。
  • 摘要:艺术是独一无二的行业,它的主要功能是培养、理解、收获满足感并且享受美.戏剧艺术尤为如此,它是人类积累长期的经验之后取得的最大成就.戏剧自出现以来已历经了2600多年的历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戏剧艺术逐渐形成多种流派与类型,其中之一就是独角戏.独角戏是一种特别的戏剧艺术派别,在独角戏中,序言、情节、冲突、动作、动机、高潮、插曲和节奏都由一名演员根据剧本的安排、设置来完成.史诗演唱不仅是一门言语艺术,也是一种涵盖了音乐、韵律、艺术与表现行为仪式和典礼的复杂文化现象。另外,史诗的多种特性呈现了戏剧艺术的综合性。
  • 摘要:过往的戏剧创作和研究中对“演”的关注要明显地多于对观众“观”的主动性的关注。而在现当代的舞台呈现中观众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观众甚至决定着戏剧整体叙事、结构走向等创作源头的问题。因此观众的接受和参与的问题已经成为导演思维方式,甚至是剧作家戏剧创作的前提性问题。伴随着电影、电视、网络的发达,戏剧更应该发挥它的独特的亲临感受和参与互动性的魅力,也就是所说的剧场性的特征。
  • 摘要:中国戏曲艺术与其他艺术品种有所不同,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艺术品种,集文学、表演、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造型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纵观当今戏曲艺术的文本与舞台的关系,会清楚地发现戏曲演出文本与演出剧目长期大量流失、戏曲艺术的文本创作人才(编剧)长期匮乏、戏曲文本转化为舞台实践过程中的难点长期存在等诸多实际问题亟待解决。在中国的戏曲艺术中,京剧是最为重要的剧种之一,被称为“国剧”。戏曲的文本创作,往往由表演经验丰富的艺人在进行表演创作的同时甚至之后,用文字的形式给予记录,有些干脆就是用口头的方式完成传习。总之,戏曲艺术的文本创作与舞台呈现在当下的诸多难点亟待解决,历史的发展、戏曲的属性是问题产生与纠葛的原因所在,而文本创作(编剧)人才的培养是解决问题的重点所在;戏曲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也必须从自身出发,清醒地认识到文本创作(编剧)人才的重要性。
  • 摘要:剧本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主要由台词或唱词和舞台指示组成,编导、演员以及创作的其他部门根据剧本进行排演.剧本创作的目的,最重要的是能够呈现于舞台(银幕),文本阶段的结束并非艺术创作的完成,直到舞台(银幕)演出后才是最终艺术的呈现.
  • 摘要:当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拉夫斯基和克内贝尔要求演员根据剧本中的文字进行戏剧创作,塑造各个角色形象,并使用试错法来完成一个可以充分演绎剧作家文字的舞台形式时,他们感觉他们其实是在要求演员重新跟随剧作家创作的脚步,不断揣摩戏剧的动作。对于他们来说,这一步骤至关重要,因此由导演一人完成—演员只是参与创作性分析和舞台表演。但是译文的表现是,尽可能详尽地研究每场的每行文字,这个专业准则通常在还没有到达戏剧的想象世界时,就失败了:原语言的门槛对于许多艺术家来说都是棘手的,因此,他们选择冒险相信这些相对不错的原创的艺术作品的译文,尽管译文可能完全换了一个背景,而且译者很可能连排练厅都没进过。在本人的戏剧文本翻译经历中,认为戏剧剧本同诗歌一样难以翻译。任何修辞手法的使用都是充满挑战的,因为它们在文字和想象之间建立连接,在表演者和观众之间建立连接。
  • 摘要:传统写实主义戏剧、前表现性戏剧、后现代戏剧、残酷戏剧、质朴戏剧、环境戏剧、荒诞派戏剧、东方戏剧、西方戏剧、政治戏剧,戏剧中的政治与文化霸权……乱花渐欲迷人眼:文本、演员、导演、舞台、观众之间的关系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此消彼长,孰重孰轻?争论不休.戏剧艺术还是剧场艺术?关于戏剧本体特征与文学性的关系,与社会学、人类学的关系等问题,各有高见.
  • 摘要:本文认为言语是戏剧存在的核心,同时也是现在称之为“表演”的核心。言语是古老、神圣和强大的,同时也存在退化,言语经常表现出革命性或保守性,同时也有着治愈和缓和的作用。言语是人类交流的核心,因此具有团结和分化的力量。“话剧”“旧头剧”或“基于文本的表演”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使用言语的戏剧”值得拥有自己确定的统一称谓,最好能摆脱西方的内涵。告诉学生,在从事沟通工作,如果对沟通没有兴趣,那么在戏剧中能做什么呢?戏剧是一种合作性的艺术形式,虽然自我表达是其中一部分,但只有现场观众才能对其作出解释,因此,必须首选强调沟通。其他艺术形式亦包含个人表达,并且往往不关心与观众的沟通或联系,但与观众的联系才是核心。然而,沟通技巧并非天生的,在合作者之间和民族之间经常出现误会、误解和理解错误。戏剧学校教授如何表演、如何表达和如何呈现,但很少会教育学生如何沟通。言语吸引着政府、决策者和编辑不断进行审查,这表明言语在今天仍在发挥效力。如果言语如此有影响力,那么毫无疑问它在舞台上也将有一席之地。
  • 摘要:国立艺术文化与遗产大学原名为国立艺术学院,1994年由马来西亚文化艺术旅游局成立,提供表演艺术文凭课程.2006年8月1日根据653法案(艺术文化与遗产学院法案),升级并更名,可授予学士学位.国立艺术文化与遗产大学的成立令人振奋,人们因此见证了一所独特艺术院校的成立,它提供系统正规、结构完备的艺术教育体系,可以满足国家在艺术文化和遗产方面进行产业创新的需求(学院手册).它旨在培养该领域内有竞争力的艺术家和从业人员,保护民族文化艺术遗产的可持续性.原则上,国立艺术文化与遗产大学专注于艺术教育,为当地的创意产业提供知识精、专业强的人才(国立艺术文化与遗产大学官方网站:www.aswara.edu.my).国立艺术文化与遗产大学戏剧系提供三种文凭学历教育:戏剧文凭学历教育、戏剧演艺荣誉学士学历教育、戏剧导演荣誉学士学历教育。该学院拥有一个由名师、讲师和知名艺术家组成的高级教师团队,指导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上进行高效学习,从而满足创意产业当前与长期的需求(国立艺术文化与遗产大学官方网站)。
  • 摘要:众所周知,在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特别是视觉效果方面,中国戏曲明显落后于电视剧和电影等艺术形式,与此相应的是观众的大量流失和票房问题。为此,戏曲借助其他新传播媒介,包括电影、电视、互联网、手机移动终端等形式,试图为其谋求一片生存之地。因此,仿真戏曲是实体转变为符号的产物,是通过新媒介传播的消费品,或是被新媒介整合之后的实体演出,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在虚拟媒介中的传播,使戏曲脱离剧场、舞台等实际表演空间,演员与观众的不再直接面对,从而使戏剧的“在场性”丧失,而“在场性”恰恰是戏剧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也包括在一些实体戏剧演出中,脱离对社会真实和观众的反映,去追求视觉效果等符号形式的演绎,使之成为娱乐景观、政治景观、民族景观或者文化景观。后者和前者所造成的审美倾向和思维定式之间密切相关,因为前者将腐蚀媒介之外的实体演出的审美标准。后者是在新的传播媒介异化之后的审美情趣下,衍生出来的“转基因”戏曲产品。
  • 摘要:21世纪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迅猛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在这个新的历史阶段、新的形势下,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向更加多元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培养具有专业技术能力、适应社会实践的要求,同时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的专业人才尤为重要.针对本专业教学而言,培养具有专业创作能力和理论基础的技术型人才,还应注重提高审美水平、鉴赏力和艺术素养等.在探索如何搞好教学之余,还应当思考如何应对社会就业的需求等现实问题.毛发化装技法课是戏剧及影视剧化装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目标是培养具备基本专业技能、艺术理论基础、审美能力、把握人物造型的能力,以及具有创作技能的专业人才。在严格遵守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在教学上必须考虑到如何用发展的眼光、理论联系实际,既遵循艺术创作的现实主义艺术原则、保持传统教学中严谨治学的精神,又能够与时俱进,适应当下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需要,进行艺术层面和教学技术层面的尝试和探索,努力使毛发化装技法这门课程的教学具有更高的专业水准、更科学的培养方法、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 摘要:20世纪初,随着西方的文艺思想逐渐"西风东渐"地传入中国,而这股强劲的文艺思潮风并没有在中国停下平息,而是搁浅了很短的时间便旋风而起,由中国具有进步思想革命人士将它带到南洋各地,掀起了"中风南吹"的戏剧教育运动.初期的马华戏剧强调“剔除封建、移风易俗、改良社会”,要把中国人的陋习铲除,并且贯彻民族身份认同和国家意识形态。再加上华侨的思想感情和关心的目标,都是远方的中国故乡,因此,马华戏剧的创作素材就不可能离开“中国”的元素。所以,剧本创作、表演手法、舞台艺术和语言等,都借鉴中国的“中国戏剧”,甚至一切照搬移植到马来亚形成了“中国戏剧”,发展为马华戏剧初期鲜明的中国特色。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