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第五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 >论中国古代对庵摩勒果的运用

论中国古代对庵摩勒果的运用

摘要

庵摩勒果庵摩勒、毗黎勒、诃黎勒并称'三果',在古代印度医典中,是经常使用的药材.这三味药随着古代中印文化的交流,尤其是印度佛教在华的传播,逐渐被中国人所认识和接受.隋唐之际,'三勒浆'作为异域饮品的代表,流行于社会上层.其影响,时至今日依然有遗存.至迟到唐代,庵摩勒应已进入中药的行列,此时的庵摩勒出现在《千金翼方》的文本中。孙思邈认为庵摩勒:“味苦甘寒,无毒。主风虚热气。一名余甘。生岭南交广爱等州。”但孙思邈并未记载庵摩勒非常独特的“解金石毒”的功能,这在五代时的《海药本草》中出现了,“(庵摩勒)主丹石伤肺,上气欬嗽。久服轻身,延年长生。凡服乳石之人,常宜服也。”到了宋代,这个观念被广泛接受。《太平圣惠方》中收录的“余甘子散”就是专门对治乳石发热症状。另外《太平圣惠方》中收的“三灵丹”,《普济方》中收的“小三生丹”,由于都用到了雄黄等金石类药物,故也都用庵摩勒解毒。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说,佛教是传播此药的中介,若不是佛教经律中大量谈到庵摩勒,中国古人恐怕还未必对此药产生兴趣。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