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荀子的和谐社会理想述论

摘要

在春秋末至战国时代出现的思想学术上百家争鸣的思潮中,儒,墨,名,法,道,阴阳等各主要思想学术流派,都推出了自己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其中,儒家的“大同”,墨家的“尚同”,道家的“小国寡民”,法家的“不分贵贱亲疏,一断于法”最具代表性。这其中,儒、道两家的构想中,和谐社会理想成为主旋律。这里,只就其时三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三人的和谐社会理想作一概括的论述。孔子和谐社会的理想是“老安少怀”。指导理念是“仁者爱人”(《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雍也》)等三个层次。其基本内容是,“亲亲”——血缘亲近之人的宗亲之爱:“仁民”——所有之间的普遍之爱;“爱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孔子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现实痛心疾首,认为它破坏了和谐社会的秩序。他认为恢复和谐社会秩序的唯一途径是“克己复礼”,并通过它达到“天下归仁”。这表明,他将“礼”看成和谐社会的规范,每个社会成员都在“礼”的规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拥有相应的权力和承担相应的义务,由此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即“仁”的境界:人自身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大自然和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