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公众

公众

公众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9311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政治、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99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886篇;相关期刊3166种,包括法制与社会、人民论坛、南风窗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第八届北京科学传播创新与发展论坛、2009年行政法年会、第19届全国儿科药学学术会议等;公众的相关文献由9160位作者贡献,包括本刊编辑部、曹林、罗广福等。

公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99 占比:90.21%

会议论文>

论文:26 占比:0.28%

专利文献>

论文:886 占比:9.52%

总计:9311篇

公众—发文趋势图

公众

-研究学者

  • 本刊编辑部
  • 曹林
  • 罗广福
  • 不公告发明人
  • 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1
  • 朱四倍
  • 乔新生
  • 伍浩松
  • 伍浩松(校)
  • 康晶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郗芙蓉; 赵紫薇
    • 摘要: 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对社会治理共同体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要求。公众作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主体在治理中承担着参与的责任。公众的责任是外在责任和内在责任的统一。“公众在社会治理共同体中有何责”阐明了公众的外在责任,即作为建言献策者、协商者、监督者承担着利益表达、参与协商、监督反馈的积极责任;“公众在社会治理共同体中如何尽责”指明了公众的内在责任,即有责并不一定尽责,尽责需要保持理性,依靠自身能动性以及道德自律。
    • 王俊超; 王世福; 赵渺希
    • 摘要: 建筑评论在互联网泛在影响下正成为市民社会的重要文化现象,促进了城镇建筑风貌营造的社会普及,但偏离于专业认知的大众审美有可能导致专家共同体知识话语的相对式微。以华为欧洲小镇为实证,运用网络文本分析法对多源网络文本进行研究,揭示专家和公众在互联网语境下对建筑风貌的认知与评论差异。研究发现,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应用提高了建筑风貌认知与评论的公众参与程度,并使得公众多元化的价值判断得以凸显;专家更加关注建筑设计阶段的方法模式与文化内涵,且与公众存在显著性的褒贬差异。文章提出,建筑风貌管理应重视不同群体的作用,厘清互联网环境下公众参与的运行界域,提高城镇建筑风貌的专业管理能力。
    • 骆玉平; 蒋泽云
    • 摘要: 黔东南苗族服饰是苗族审美文化和身份意识的载体,传达出苗族的生活与信仰之美,它以族群内部的连续性和族群外部的差异性这两个维度构建着苗族的身份意识与认同。但是,在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苗族服饰走向公众的同时,便装的目的性已发生转变,而盛装的隆重性又被日常性消解,这为苗族的族群和个体身份的建构带来潜在的危机,面临着身份的重塑。
    • 秦琴; 柯青; 谢雨杉
    • 摘要: [目的/意义]研究探索全球健康危机下公众的信息搜寻、加工行为与情感、认知的影响机制,是对风险信息搜寻与加工模型的扩展,并且能为政府应急管理和个体自我调节提供决策依据。[方法/过程]以新冠疫情为背景,构建全球健康危机下公众信息搜寻行为、信息加工行为、情感和认知的影响机制概念模型,采集调查问卷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结论]全球健康危机下,公众的风险感知正向影响消极初始情感;消极初始情感和现有知识水平感知正向影响信息不足感知;信息不足感知正向影响信息搜寻行为和系统式信息加工行为,负向影响启发式信息加工行为;信息搜寻行为和系统式信息加工行为正向影响消极情感反应和消极认知反应,启发式信息加工行为负向影响消极情感反应,对消极认知反应影响不显著。
    • 徐向楠
    • 摘要: 剧院建筑作为城市的公共文化建筑在提供戏剧演出的同时,更承担着为城市公众提供日常生活空间的职责。该文以坪山大剧院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融入公众日常生活的前提可能,并进一步从开放的外部环境、多元的建筑功能、亲和的建筑形式三个层面系统地探讨能够融入公众日常生活的剧院建筑设计方法,并对其他公共文化建筑也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同时传递了一种关注公众日常的建筑设计价值取向。
    • 刘长斌
    • 摘要: 绘画作品有着不同的色彩、构图、立意,在当今社会艺术表现样式繁多,不同艺术门类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语言。绘画的语言形式主要依靠点、线、面的排列组合在光的作用下呈现出来,让不同的形式、构思等反映特定的主观情感与价值。
    • 邵梅莹; 王靖; 侯延菊; 王娟; 梁冬燕
    •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SEED课程的刻意训练教学对公众心肺复苏的培训效果。方法2019年9月—2021年4月由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专业医护团队对学校、企业、社区393名公众人员分批次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培训前后采用问卷调查并比较培训前后理论知识、态度和操作得分。结果培训后公众人员理论知识评分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公众人员态度评分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公众人员操作评分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SEED课程的刻意训练教学对公众人员进行培训,普及了心肺复苏知识,促进了公众对心肺复苏态度的积极转变,提高了公众心肺复苏的操作技能。
    • 胡华
    • 摘要: 1.关注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幼儿园的公众号好多年了,上面发的故事总是那么吸引人。我常常在想,这么精彩的故事,记录的人应该也很幸福吧!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每一颗童心都很珍贵,不管哪里的孩子都很了不起,只是我们没有发现的那双眼睛。从这一点上,很多人惊讶于“为什么花草园的公众号做得那么好、老师那么能写”,背后其实不只是写作的问题,而是老师怎么去发现并支持、让幼儿园产生了那么多精彩的故事的问题。
    • 柳海燕
    • 摘要: 为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大量开展的工业化项目使生态环境被严重污染,因此现代社会开始倡导对环境进行保护及监测。然而现阶段环境监测管理中有很多难点问题,其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公众在环境监测管理中的参与情况,如何有效激发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已成为环境保护部门所要思考的重点问题。生态环境作为社会公众的共同生存空间,单单依靠环境监测部门对生态环境质量情况的监督和管理是无法实现环保目标的,只有发挥社会公众的群体力量参与环境监测管理,进而保护自然环境,才能保证整个地球生态环境中的可再生能源能够满足数十亿人日常生活生产的多元化需求。因此,本文将对公众参与环境监测管理中出现的难题提出一些应对措施,以期为治理环境时所遇到的困难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有效建议。
    • 伍洪清; 雷圣贤; 杨春平; 金新深
    • 摘要: 目的研究医院—社区—家庭联合建立公众心肺复苏培训体系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深圳市宝安区200名普通民众或义工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试验组(n=100)和对照组(n=100)。试验组使用医院—社区—家庭模式进行本项线上及线下培训,对照组进行美国心脏协会(AHA)急救培训,比较两组教学总满意率、知识掌握程度、学习质量。结果试验组教学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试验组心脏复苏知识、心脏复苏技能考核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试验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以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公众心肺复苏培训体系建设过程中选择医院—社区—家庭模式可以提升普通民众或义工志愿者对课程的接受认可程度,对于教学满意率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提升疾病防治质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