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151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20篇、会议论文96篇、专利文献169298篇;相关期刊348种,包括激光与红外、食品科学、分析化学等; 相关会议38种,包括2015年全国阻燃学术年会、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全国仪器分析及样品预处理学术研讨会、第二届海洋(水产)食品贮藏加工及功能性配料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科技交流论坛等;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的相关文献由361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刚、孙素琴、欧全宏等。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20 占比:0.60%

会议论文>

论文:96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169298 占比:99.35%

总计:170414篇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发文趋势图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研究学者

  • 刘刚
  • 孙素琴
  • 欧全宏
  • 时有明
  • 高闽光
  • 徐亮
  • 王元忠
  • 刘文清
  • 周群
  • 刘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艾比拜罕·麦提如则; 徐荣; 李晓瑾; 樊丛照; 祈志勇; 朱军; 王果平; 赵亚琴
    • 摘要: 罗布麻作为新疆的特色常用药材,主要用于肝阳眩晕、心悸失眠、浮肿尿少以及高血压、抑郁症的治疗。为保证临床用药安全稳定,常用传统的四大鉴别方法和现代的色谱、波谱技术分析中药材的质量差异。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法对收集的17份新疆不同产地罗布麻药材进行分析,红外光谱扫描范围为4000~400 cm^(-1),二阶导数范围为1800~600 cm^(-1),得到图谱后进行图谱解析;采用谱带较密集的指纹区(1800~400 cm^(-1))计算红外光谱图的相关系数;然后结合红外光谱吸收峰系统聚类、共有峰率和变异峰率双指标序列分析法对不同产地罗布麻药材的红外指纹图谱进行分类和异同点比较。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罗布麻药材红外光谱的峰形、峰位相似,在3336,2920,1443,1375,1247,1103,1070,833和601 cm^(-1)附近均有吸收,在1103,1070和1656~1609 cm^(-1)处均存在特征宽强峰。892和717 cm^(-1)处为CO^(2-)_(3)振动峰,并且仅克拉玛依独山子区药材S4和产地相邻的乌苏市甘家湖保护区药材S5出现此吸收峰,推测与土壤盐碱化程度高有关。除了S5,其余16批罗布麻药材的相似系数均大于0.960,整体相似度较高,说明不同产地罗布麻药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经求导,发现二阶导数光谱的峰形仍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但在1444~1738和833~1030 cm^(-1)范围内峰数明显增加。采用SPSS 21.0软件以各药材吸收波数为变量进行聚类分析,S9与S14,S2与S10,S3与S8,S12与S13最先聚为一类;当欧式距离为15时,可将所有药材样品分为四类,即在1615 cm^(-1)处有吸收峰的药材为一类,在1646 cm^(-1)处有吸收峰的药材为一类,1646和1615 cm^(-1)处均有吸收峰的药材S1为一类,在2962 cm^(-1)处有吸收的药材S5为一类;当欧式距离为20时,可将药材分为S5和其他药材两大类。双指标序列法结果显示,S9:S14,S2:S10,S3:S8和S12:S13序列共有峰率为100%,罗布麻药材样品总体共有峰率≥61.1%,变异峰率≤53.8%,认为未表现出明显的产地差异性。红外光谱相关系数分析、聚类分析和双指标序列分析结果相互补充和印证,说明该方法可靠有效,可从不同角度分析评价罗布麻药材产地差异,为保证药材质量的稳定可控提供参考。
    • 李盈盈; 张志清; 吴晓红; 沈锡田
    • 摘要: 紫外灯下,化石树脂常见荧光现象,但其磷光现象仍有待表征与研究。将印度尼西亚产出的类似多米尼加蓝珀的化石树脂分为白色包体(PartⅠ)、暗色包体(PartⅡ)和基底(PartⅢ)三个部分,使用红外光谱确定其植物来源,借助三维荧光光谱仪表征化石树脂的光致发光现象(包括荧光和磷光),并探讨印尼化石树脂发光现象随地质过程变化的规律。红外光谱中1384,1377和1367 cm^(-1)的振动峰表征所研究的化石树脂来源于龙脑香科植物。印尼化石树脂的PartⅠ~Ⅲ中均存在3种特征荧光峰:紫外区330~380 nm、近紫外区388 nm和蓝绿光区446,474和508 nm,分别可被235,330和440 nm光有效激发;进一步推测可见光区荧光来源于两种不同的发光物质,两者在白色包体、暗色包体和基底中相对含量不同。同时,暗色包体和基底的磷光最强峰在537 nm附近和磷光寿命长达100 ms,比白色包体的430 nm磷光峰更强且衰减时间更长,贡献了印尼化石树脂的黄绿色磷光。结合前人火山活动刺激树脂的产生和还原环境促进芳构化作用的观点,推测印尼化石树脂中白色包体、暗色包体和基底的三维荧光光谱和磷光光谱可有效说明基底部分芳构化程度高于暗色包体,白色包体芳构化最低。
    • 张英强; 袁亮; 张水勤; 李燕婷; 王立艳; 赵秉强
    • 摘要: 【目的】利用葡萄糖对尿素改性可延缓尿素水解,提高尿素氮肥利用率。从葡萄糖与尿素的反应特征、产物结构方面,研究其作用机理及葡萄糖添加量对尿素分解的影响。【方法】将葡萄糖按10%的比例加入到熔融尿素中获得葡萄糖改性尿素,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分析葡萄糖改性尿素的化学结构、物质组成和相对分子质量。将葡萄糖按照0.2%、0.5%和1.0%的比例添加到熔融尿素中制备出3种比例的葡萄糖改性尿素,在3个样品分别加入脲酶溶液(1 U/mg),于(25±2)°C恒温箱中培养30 min后,用比色法测定剩余尿素的含量,计算尿素的分解率。【结果】1)葡萄糖与尿素反应后,FTIR位于1599 cm-1处伯酰胺NH2变角振动消失,3441 cm-1处伯胺NH2反对称伸缩振动强度减弱,推测葡萄糖与尿素胺基发生反应,XPS C 1s和N 1s图谱分别出现未知形态的碳结构(―CX)和氮结构(―NX),醛基碳(―CHO)消失,O 1s图谱发现醛基的C=O化学键发生断裂,证明葡萄糖的醛基与尿素的胺基反应生成了新的产物。依据LC-MS分析,葡萄糖中的醛基与尿素的胺基发生亲核加成反应,生成了含有C=N结构的物质。2)与普通尿素的分解率(20.16%)相比,添加0.2%、0.5%和1.0%比例的葡萄糖改性尿素的转化率分别为15.5%、3.3%、11.0%,其中葡萄糖添加比例为0.5%的改性尿素处理降幅高达16.9个百分点。【结论】尿素熔融条件下加入葡萄糖,葡萄糖的C=O化学键断裂,碳原子与尿素中的氮原子结合形成C=N键。C=N键结构的存在延缓了尿素的水解,进而显著降低了脲酶对其分解率。葡萄糖添加量对葡萄糖改性尿素的分解率影响显著,以葡萄糖添加比例为0.5%的处理效果最佳。
    • 程久庚; 苏朝晖
    • 摘要: 在聚1-丁烯(PB)中混入聚丙烯(PP)能够调节前者的结晶行为,二者的共混物因此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其中关于两个组分的相容性目前还存在争议。本文首先建立PB/PP共混物组成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定量分析方法,以1460和1378 cm^(-1)吸收峰的面积比来确定共混物中PB的质量分数,进而利用原子力-红外(AFM-IR)光谱与FT-IR光谱的一致性将其应用于AFM-IR谱的数据处理,以获得共混物中微相区的组成。研究发现PB质量分数为70%的PB/PP共混物发生了相分离,两个组分部分互溶,形成了富PB相和富PP相,分别含有78%和19%的PB。
    • 查丽霞; 周新奇; 陈磊; 尚庆贺; 王兵; 李康康; 周志明
    • 摘要: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具有扫描速度快、分辨率高、波数精度高、灵敏度高和光谱范围宽等优点,因而应用于各个领域.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仪器间的差异、仪器自身随时间的变化或者样品特性等问题,导致在一台仪器上建立的校正模型不能推广至其他仪器长期使用,使得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的应用受到了校正模型的限制,因此如何实现整机的波数校正并进一步实现模型传递是仪器应用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通过高分辨率测试条件下水峰的峰值点对整机光谱进行波数校正,并进一步研究模型传递的效果,其结果表明波数的准确度和一致性是模型传递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的应用与开发.
    • 李姝洁; 刘杰; 邓子昂; 欧全宏; 时有明; 刘刚
    • 摘要: 种子的萌发是种子生命历程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了解种子萌发过程中经历的生理生化变化,准确确定种子的活力,对农业生产很重要,因而,研究种子萌发有重要意义。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合曲线拟合研究不同萌发程度的水稻种子,以探寻种子贮藏物质动员情况,对不同萌发时间的水稻种子进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二阶导数光谱、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和曲线拟合研究。结果显示,原始红外光谱整体相似,光谱反映出水稻种子的主要贮藏物质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吸收峰强度比A_(1659)/A_(1019),A_(1740)/A_(1019),A_(1157)/A_(1019),A_(1157)/A_(1081)随萌发时间的增加而降低。814~1000和1028~1340 cm^(-1)范围内的二维相关红外光谱结果显示自动峰个数和最强自动峰的位置、强度随种子萌发时间的增加而变化,表明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糖类和蛋白质发生变化。二阶导数光谱在1200~950 cm^(-1)范围内出现七个峰,其中988 cm^(-1)处的峰随萌发时间的增加向较高波数蓝移,而1053和1158 cm^(-1)处的峰向较低波数红移,表明水稻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多糖的结构和含量可能发生了变化;在1700~1600 cm^(-1)范围内出现九个峰,其中1641和1692 cm^(-1)处的峰呈现随萌发时间的增加红移到较低波数的趋势,表明水稻种子在萌发过程中蛋白质的结构和含量可能发生了变化;在1800~1700 cm^(-1)范围二阶导数光谱仅观察到1712和1744 cm^(-1)处的两个峰,其中1744 cm^(-1)由脂类物质C O伸缩振动引起,为脂肪的特征峰。为进一步研究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中贮藏物质的具体变化,以二阶导数光谱确定的子峰位置和数目为依据,对原始红外光谱的1200~950与1800~1600 cm^(-1)区域进行曲线拟合分析。曲线拟合结果显示,随萌发时间的增加,多糖和蛋白质的相对含量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脂肪的相对含量先降后升。研究表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合曲线拟合可作为研究种子萌发的有效手段。
    • 李明洋; 马晓燕; 赵静; 袁小先; 李旭; 关丽
    • 摘要: 在SF_(6)作为绝缘物质的设备中,SF_(6)中SO_(2)含量的精确测定,有助于预测设备中SF_(6)的纯度.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测试SF_(6)标样中不同SO_(2)含量的吸收光谱,构建SO_(2)体积分数与特征峰吸光度之间的关系,得到标准工作曲线.为了提高实验精度,选用能够多次反射的气体样品池.结果表明,该实验装置和方法可以应用到实际生产中电力开关设备内SF_(6)的监测.
    • 虞佳; 武春
    • 摘要: 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研究了5类食用植物油(菜籽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花生油和棕榈油)的快速鉴别方法。通过5种食用油的FTIR光谱分析,选择了1162和1463 cm^(-1),1747和2852 cm^(-1)两组特征吸收峰面积比值,结合2910 cm^(-1)附近的特征吸收峰位偏移,给出了5种食用油样品的三维分布图,从而实现了对这5种食用油的快速分析鉴别,对其他多种食用油的快速分析鉴别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和应用前景。
    • 陈琨; 汪颖; 王静; 龚方; 兰冬雪; 瞿茜楠; 李兆杰
    • 摘要: 建立高效的致病菌分类、鉴定方法是保障食品卫生安全和人类健康的重要技术手段。红外光谱技术具有信息全面,分辨率高,鉴定速度快等优点。本文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采集副伤寒沙门氏菌的3个亚种(甲型、乙型、丙型)的近红外光谱,建立这3种菌的一阶导数谱数据库。结合主成分分析和分级聚类分析两种化学计量分析方法,成功建立不同亚种菌种的聚类分析模型,实现副伤寒沙门氏菌亚种水平上的区分;加标验证试验证明建立的标准菌株光谱数据库和聚类分析模型可用于可疑目标菌的分类鉴定。研究结果表明FT-IR技术可用于甲型、乙型、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分类鉴定,具有操作简便、快捷,结果准确,成本低廉等优点。
    • 张岩; 纪俊敏; 侯利霞; 汪学德; 苗红梅
    • 摘要: 该研究以葵花籽为原料,考察了不同条件下的焙炒和微波加热两种热处理方式对压榨葵花籽油理化性质、营养成分和挥发性成分及感官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能提高葵花籽的出油率,葵花籽油酸价逐渐升高,过氧化值先升高后降低。热处理后油脂的颜色逐渐加深,色素含量增加,美拉德反应产物增多,生育酚含量有一定程度的增加。热处理后葵花籽油中醛类和吡嗪类物质显著提高。FTIR谱峰强度有细微变化。为了提高葵花籽油的品质,建议采用200°C15 min和720 W 6 min的焙炒和微波加热条件对葵花籽进行预处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