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模型传递

模型传递

模型传递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123篇,主要集中在化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4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65517篇;相关期刊38种,包括科技风、药物分析杂志、农业机械学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全国第四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第十五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全国第二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等;模型传递的相关文献由406位作者贡献,包括袁洪福、杨辉华、王菊香等。

模型传递—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4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65517 占比:99.94%

总计:165613篇

模型传递—发文趋势图

模型传递

-研究学者

  • 袁洪福
  • 杨辉华
  • 王菊香
  • 陆婉珍
  • 褚小立
  • 邢志娜
  • 李灵巧
  • 田高友
  • 卢帆
  • 胡兰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翠玲; 徐金阳; 孙晓荣; 张善哲; 昝佳睿
    • 摘要: 随着近红外光谱检测仪种类的增多,不同仪器间的校正模型存在无法共享问题,可利用模型传递解决。以食用油为研究对象,在主机上建立油酸质量比的极限学习机校正模型,利用迁移学习中的TrAdaBoost算法把主机模型传递到从机上,探讨标准化样品数量对模型传递效果的影响,并与直接标准化算法、缺损数据重构算法和极限学习机自编码器的模型传递算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主机模型经TrAdaBoost算法模型传递后,从机预测集决定系数R^(2)从0.489上升到0.892,预测集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从4.824 mg/g下降到0.267 mg/g,且模型效果几乎不受标准化样品数量的影响。说明TrAdaBoost算法可以有效应用于模型传递领域,实现了不同光谱仪器之间的共享。
    • 查丽霞; 周新奇; 陈磊; 尚庆贺; 王兵; 李康康; 周志明
    • 摘要: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具有扫描速度快、分辨率高、波数精度高、灵敏度高和光谱范围宽等优点,因而应用于各个领域.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仪器间的差异、仪器自身随时间的变化或者样品特性等问题,导致在一台仪器上建立的校正模型不能推广至其他仪器长期使用,使得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的应用受到了校正模型的限制,因此如何实现整机的波数校正并进一步实现模型传递是仪器应用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通过高分辨率测试条件下水峰的峰值点对整机光谱进行波数校正,并进一步研究模型传递的效果,其结果表明波数的准确度和一致性是模型传递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的应用与开发.
    • 邢淑娟; 曹凯; 魏文松; 艾鑫; 张春江
    • 摘要: 为解决光谱数据差异导致模型不稳定的问题,研究了不同批次中式菜肴营养素含量预测模型的传递方法。以间隔3个月制作的番茄炒蛋样本为例,采集光谱数据并利用理化方法测定蛋白质含量(每批次120个样本);选择预测效果较好的第二批次模型作为主模型,将分段直接标准化(Piecewise Direct Standardization,PDS)算法、模型更新(Model Updating,MP)和斜率/截距(Slope/Bias,S/B)修正法联合(PDS-MP-S/B)用于菜肴类模型传递,分析不同PDS窗口数和标准集数对预测结果的影响。当PDS窗口数为11且标准集数为100时,PDS-MP-S/B算法对蛋白质含量的预测结果明显优于无模型传递和单独使用3种算法时,预测模型的预测集决定系数R^(2)(Pred)为0.9628,相对预测偏差(Relative Prediction Deviation,RPD)为5.6731,预测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of Prediction,RMSEP)为0.3157。从光谱、模型、结果三个方面实现了模型传递,提高了模型的通用性,减少了建模成本,为中式菜肴的快检提供了理论支持。
    • 胡国田; 尚会威; 谭瑞虹; 许翔虎; 潘伟东
    • 摘要: 利用可见-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可以准确快速的获取土壤养分含量,但不同类型土壤间养分含量校正模型的普适性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提高有机质含量光谱校正模型在多类型土壤之间的普适性和农田在线检测有机质含量速度,利用美国M107B区66个样品建立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粒子群-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PSO-LSSVM)校正模型,预测M107B区的23个验证集样品的决定系数R^(2)=0.859,相对分析误差RPD=2.660;将M107B区89个土壤样品作为校正集建模后对N116B区20个验证集样品的有机质含量预测,预测R^(2)=0.562,预测RPD=0.952,模型的预测R^(2)和预测RPD分别降低34.6%和64.2%,表明M107B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可见-近红外光谱校正模型直接用于N116B区时,预测精度显著降低;将N116B区部分土壤样品加入到M107B区样品集后重新建模,并预测N116B区20个验证集样品的有机质含量,当加入的N116B区土壤样品数量达到35以上,预测R^(2)>0.80,预测RPD>2.0;加入到校正集的N116B区土壤样品数量从0增加到50,模型预测R^(2)从0.562增加到0.811,预测RPD从0.952增加到2.274,精度逐渐提高。结果表明,在M107B区校正模型中加入N116B区部分土壤样品建模,能够有效提高M107B区土壤校正模型对N116B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预测精度;加入的N116B区土壤样品数量达到50以上,模型预测性能趋于稳定,预测精度达到实用要求,成功将M107B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校正模型传递给N116B区土壤;优先选择与M107B区土壤样品的有机质含量或光谱曲线差异较大的N116B区土壤样品参与建模,可有效避免模型传递时模型性能出现突变。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M107B区土壤的有机质校正模型对N116B区土壤的预测精度,为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的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实时检测提供一种新的经济可行的模型传递方法,为提高多类型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检测模型的普适性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 田静; 陈斌; 陆道礼; 盛龙禹; 蔡贵民
    • 摘要: 为探究不同分光原理的近红外光谱仪的光谱标准化方法,降低光谱差异性,实现模型共享,以小麦粉的粗蛋白为检测指标,以3台不同原理的近红外光谱仪采集的小麦粉样品近红外光谱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直接标准化(DS)、分段直接标准化(PDS)和一元线性回归直接标准化(SLRDS)算法进行近红外光谱标准化研究,通过欧氏距离(D)、光谱标准化误差率(SSER)等指标分析主、从机光谱间的光谱差异性,以预测相关系数(R)、标准偏差(RMSEP)和相对标准偏差(RPD)等参数,评估模型转移后的预测效果;结果表明:1)经3种算法的光谱标准化,从机与主机之间的光谱差异性显著降低,转移后模型的从机预测效果大幅度提升,其中从机S的预测效果优于从机S;2)3种算法中,光谱经DS算法标准化后2台从机的预测误差率均最小,其中从机S的SSER和SSER分别为0.9057和3.3667,R、RMSEP、RPD分别为0.8949,0.7052,2.2408,从机S的SSER和SSER分别为0.6595和4.3691,R、RMSEP、RPD分别达到0.9687,0.4105,4.0284。3种算法的光谱标准化方法均可应用于不同分光原理的近红外光谱仪,其中DS算法效果较好,实现了小麦粉粗蛋白含量近红外校正模型的共享。
    • 樊书祥; 王庆艳; 杨雨森; 李江波; 张驰; 田喜; 黄文倩
    • 摘要: 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开发了手持式水果糖度检测装置,并用于水果糖度的现场实时分析.硬件系统主要包括微型光谱仪、卤素灯、O L ED显示屏、单片机及驱动电路等.采用K eil 5开发工具,用C语言开发单片机程序.配合上位机以LabView编写的光谱采集程序,实现光谱信息的采集.以苹果和大桃作为检测对象,对装置的检测精度和模型在2台装置(主机、从机)间的传递效果进行了探讨.在实验室和果园环境下,分别获取了苹果、大桃样本在600~950 nm范围的可见-近红外光谱.对实验室条件下采集的主机校正集光谱进行分析,经过平滑、最大值归一化、二阶导数等预处理后,利用偏最小二乘算法分别建立了苹果、大桃的糖度检测模型.模型导入主机装置后,对预测集样本进行检验.对苹果、大桃的预测集相关系数和预测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925,0.587% 和0.821,0.613%.采用分段直接校正和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算法的模型传递方法将模型由主机传递到从机.对比后发现,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算法取得了更好的模型传递结果.从机对苹果、大桃糖度的预测集相关系数和预测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883,0.641% 和0.805,0.626%.将实验室条件下建立的模型用于树上采集到的水果光谱数据分析,得到预测集相关系数和预测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866,0.741% 和0.816,0.627%.整体检测结果表明,该装置可以满足对苹果、大桃糖度的有效检测,借助模型传递算法,实现了模型在不同装置间的共享和有效传递,且实验室环境下采集的数据建立的模型可以用于树上水果糖度的有效检测,该装置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和应用前景.
    • 胡长明; 梅启元; 张柳; 胡青报
    • 摘要: 实现基于统一三维模型的设计、工艺及制造的全流程贯通,是复杂电子装备结构工艺样机研发模式发展的重要方向.它对于提高研制质量、缩短研发周期、减少设计差错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分析了复杂电子装备结构工艺研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复杂电子装备的研制特点,提出了基于统一模型的复杂电子装备结构工艺数字样机全流程贯通研发新模式,对面向复杂电子装备的一体化平台构建、模型定义、模型传递、协同仿真、三维工艺向生产现场发布使用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实现了电子装备三维结构设计、工艺及制造的全流程贯通及工程应用,对推进复杂电子装备研发模式的创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李兵
    • 摘要: 针对新研制的光栅型国产近红外光谱分析仪进行性能测试评价。测试样品选用已知粗蛋白化学值的72份小麦样品,测试仪器选用2台S450型国产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和1台进口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分析仪,测试项目包括:仪器模型性能对比、仪器模型稳定性测试、台间仪器模型传递测试。测试数据表明,新型国产近红外光谱分析仪模型指标达到进口仪器水平,模型传递性能良好,可满足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实际应用需求。
    • 王其滨; 杨辉华; 潘细朋; 李灵巧
    • 摘要: 为增强近红外光谱模型通用性,解决直接正交信号校正算法在光谱处理过程中可能出现过拟合、模型不稳定的现象,提出一种将随机森林与直接正交信号校正算法相结合的模型传递方法(Random Forest-Direct Orthogonal Signal Correction,RF-DOSC).该方法首先利用随机森林算法进行近红外光谱波长点筛选,然后采用直接正交信号校正方法进行光谱处理并建立回归方程,由PLS计算回归系数求得模型传递矩阵.实验使用三台光谱仪(S,S1,S2)测得的玉米近红外光谱数据集建立传递模型,数据集1(D1)水分、油分、蛋白质、淀粉成分预测标准偏差(SEP)分别为0.1267、0.0982、0.1569和0.4051,数据集2(D2)四种成分的SEP分别为0.1548、0.0819、0.1366和0.3836,均小于传统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模型传递方法能有效消除光谱噪声,减小主仪器和从仪器光谱之间的差异,提高模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实现不同仪器之间模型的共享.
    • 郑一航; 宋涛; 张顺; 郭丽君; 张凤枰
    • 摘要: 为探讨光栅型与傅里叶变换型近红外分析仪之间模型传递的应用效果,选取国产鱼粉为近红外光谱样本,DS2500F型近红外分析仪为源仪器,MPA型近红外分析仪为目标仪器,采用分段直接校正(PDS)方法实现近红外光谱传递.分别建立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蛋氨酸和赖氨酸等组分的预测模型,通过交互验证决定系数(RCV2)、交互验证标准误差(RMSECV)、马氏距离(MD)、系统偏差(Bias)、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和相对分析误差(RPD)等参数,多维度评估光谱传递后所建预测模型的效果.结果 表明,DS2500F仪器的近红外光谱传递到MPA型仪器时,所建国产鱼粉的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蛋氨酸、赖氨酸的预测模型与MPA型仪器原始预测模型各参数对比无显著差异,预测效果基本一致,说明国产鱼粉在DS2500F仪器上的近红外光谱通过传递可以替代MPA型仪器的原始光谱,间接实现了模型传递,且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共享性,可提高近红外预测模型的应用效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