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EB病毒感染

EB病毒感染

EB病毒感染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89篇,主要集中在儿科学、内科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7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67772篇;相关期刊255种,包括中国保健、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浙江临床医学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儿科分会2017年学术大会、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第四届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论坛等;EB病毒感染的相关文献由973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小军、田道法、孙一帆等。

EB病毒感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7 占比:0.54%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67772 占比:99.44%

总计:68153篇

EB病毒感染—发文趋势图

EB病毒感染

-研究学者

  • 周小军
  • 田道法
  • 孙一帆
  • 徐庆文
  • 刘炜
  • 刘英
  • 吴景莲
  • 孔祥廉
  • 张嘉
  • 张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方毅; 谢先泽; 王博; 金乾兴
    • 摘要: 1病历摘要患者女,19岁,因“确诊再生障碍性贫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两年,恶心、腹泻1天”,于2020年12月6日入院。入院前两年患者行异基因亲缘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术,供者系患者父亲,HLA配型(6/12),使用环磷酰胺联合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进行预处理,术后予吗替麦考酚酯、环孢素及甲泼尼龙抗排异。患者后因EB病毒激活,于2019年1月30日、2月7日予利妥昔单抗治疗EB病毒感染,安全疗效尚可。2020年12月5日患者因夜间出现恶心、呕吐及腹泻症状入院。患者既往体质一般,2019年11月行双侧扁桃体摘除术,术后恢复一般;曾使用马应龙痔疮膏外用治疗内痔,有输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 王朝荣; 刘炜; 管玉洁; 宋丽丽; 周建文; 朱莹莹
    •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EB病毒感染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2月在样本医院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的16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EB病毒感染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结果:168例患儿造血干细胞移植术EB病毒感染发生率为54.76%(92/16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使用全身照射治疗(TBI)、移植物中CD34阳性细胞数≤3×10^(6)/个/kg是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EB病毒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OR≥1)。结论: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EB病毒感染发生率较高,使用TBI、移植物中CD34阳性细胞数≤3×10^(6)/个/kg是其发生的的高危因素,临床需加以重视。
    • 杨振中; 张阳; 齐兴菊; 刘叶; 刘衡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变化在儿童EBV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EBV-HLH)中的诊断价值及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4月贵州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EBVHLH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选取同期3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V-IM)患儿为EBV-IM组。比较两组患儿的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等凝血指标的差异,通过ROC曲线分析各凝血指标对EBVHLH的诊断效能;比较存活与死亡EBV-HLH患儿各凝血指标的差异,分析各指标的预后意义。结果EBVHLH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FDP、PT、APTT、TT、INR均较EBV-IM组明显增高(P<0.05),EBV-HLH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量(FIB)较EBV-IM组明显降低(P<0.05)。血浆D-二聚体、FIB、FDP预测EBV-HLH的敏感度分别为97%、93%、87%,特异度分别为93%、87%、87%。在这些凝血指标中,D-二聚体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FDP敏感度较FIB低,但特异度相似。EBV-HLH死亡病例与存活病例比较,APTT明显延长,FIB明显下降(P<0.05)。结论除血浆FIB降低外,血浆D-二聚体、FDP、PT、APTT、TT、INR升高等凝血功能异常在儿童EBVHLH患者中也较为常见。血浆D-二聚体、FDP升高可辅助诊断EBV-HLH,有助于从EBV-IM患者中早期识别出EBV-HLH患者。APTT明显延长、FIB明显下降提示预后不良。
    • 韦旺; 代维; 许三鹏; 徐钢; 董蕾
    • 摘要: 免疫球蛋白G4(immunoglobulin G4,IgG4)相关性疾病是一组纤维硬化性疾病,可由于多克隆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组织纤维化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1]。最常受累的脏器为胰腺、胆管、外分泌腺(涎腺、唾液腺等)、腹膜后和淋巴结[2],肾脏受累的比例大约为15%,当肾脏受累的时候被称为IgG4相关性肾脏病[1]。IgG4相关性肾脏病病理常表现为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或膜性肾病[1],但是它的病因和病理生理目前所知甚少。
    • 王雯舒; 杨桂彬
    • 摘要: EB病毒(EB virus,EBV)所致自发性脾破裂临床少见,严重情况下可危及生命,如不能及时诊断及治疗将影响患者的预后,本文就1例EBV感染所致自发性脾破裂进行报道。
    • 邵芬; 王雨欣; 谭雅心; 李子雪
    • 摘要: 目的:探讨EB病毒感染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T细胞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在武汉市东西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0年2月-2022年2月收治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中选取60例,按照EB病毒感染程度分为急性期、缓解期,同期选取健康儿童30例作为空白对照组,对比不同病情的患儿T细胞水平,并采用Spearman分析相关性。结果:急性期组、缓解期组的CD3^(+)、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4^(+)、CD4^(+)/CD8^(+)低于对照组(P<0.05),且急性期组CD3^(+)、CD8^(+)水平高于缓解期组,CD4^(+)、CD4^(+)/CD8^(+)水平低于缓解期组(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EB病毒感染程度与CD3^(+)、CD8^(+)水平呈正相关(P<0.05),EB病毒感染程度与CD4^(+)、CD4^(+)/CD8^(+)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中EB病毒感染程度与体内T细胞水平具有相关性,提示临床可通过监测T细胞水平对患儿病情进行动态追踪,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促进病情恢复。
    • 陈开澜; 杨李; 宋娜; 吴彬; 李晖
    • 摘要: 目的观察EB病毒感染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EBV-HLH)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EBV-HLH患儿23例(EBV-HLH组)和EBV感染相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V-IM)患儿29例(EBV-IM组)。采集两组患儿静脉血,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总T淋巴细胞)、CD4+CD3+(调节性T淋巴细胞)、CD8+CD3+(杀伤性T淋巴细胞)中的PD1+细胞(程序化死亡受体)、CD57+细胞(终末衰老T细胞)、CD69+活化细胞(刺激后活化T细胞)比例。使用荧光微珠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因子IL-2、IL-4、IL-6、IL-10、TNF-α、IFN-γ水平。结果EBV-HLH组活化的CD69+CD3+T淋巴细胞比例高于EBV-IM组(P0.05)。EBV-HLH组IL-2、IFN-γ(促进T细胞终末分化及扩增)、IL-10(抑制T细胞增殖)均高于EBV-IM组(P均<0.05)。结论EBV-HLH患儿外周血杀伤效应功能T淋巴细胞下降,而非衰老细胞增多,提示EBV-HLH可散存在T淋巴细胞功能耗竭。
    • 杨娴; 张静怡; 杨文霞; 唐映梅
    • 摘要: 目的 了解EB病毒感染患者临床及肝脏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2015年7月至2020年7月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同时行肝穿刺活检、原位分子杂交检测EBV编码的小RNA(EBV-encoded RNA,EBER)表达情况及EBV DNA血清学检测的患者。根据EBV DNA结果将患者分为EBV感染组15例及未感染组41例。分析EBV感染患者就诊原因、出院情况、组织病理学特征及EBER结果,并比较两组患者基本信息及实验室指标。结果 感染组患者以不同症状或仅有肝酶学异常就诊,出院时除EBV感染外,有9例合并其他肝脏疾病,其中有3例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所有行EBER检查的患者中,仅感染组1例患者EBER阳性,其余均为阴性,EBER阳性患者并无EBV肝炎肝窦内淋巴细胞呈串珠样排列等相关特征;EBV感染组与未感染组相比较,年龄(P=0.012)、球蛋白(P=0.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BV感染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当患者合并肝损伤时,需考虑EBV感染可能。EBV肝炎病理学特征并无特征表现,当EBV感染患者存在发热、肝脾肿大时,EBER是诊断EBV肝炎的重要辅助手段。
    • 许昀; 郭岚晏; 彭荷苇; 林城; 王杰松; 庄晴阳; 张瑜; 林庆良
    • 摘要: 目的:比较^(18)F-FDG PET/CT、MRI在鼻咽癌局部复发和放疗后改变的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确定更合适的SUV_(max)诊断阈值,探索血浆EBV-DNA在发现鼻咽癌复发转移方面的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2月期间放疗结束至少6个月后在福建省肿瘤医院进行复查的鼻咽癌患者208例,均进行MRI、PET/CT及EB病毒DNA检查(均在1个月内完成)。以活检病理结果或影像学的密切随访(至少1年)作为诊断鼻咽癌是否局部复发的标准,对患者的影像检查结果及相关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有83例患者确诊为鼻咽癌局部复发,125例确诊为无局部复发,后者中77例伴有区域复发和(或)远处转移。PET/CT和MRI对鼻咽癌局部复发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9.2%vs.67.5%,90.4%vs.92.0%,89.9%vs.82.2%。当诊断临界值SUV_(max)=3.85时,PET/CT的诊断准确性最高,与SUV_(max)=2.5相比,特异性(89.6%vs.68.0%)和准确性(89.4%vs.78.4%)均有显著提升。对纳入患者中治疗失败患者的EB病毒DNA分析发现,局部复发患者的血浆EBV-DNA检测敏感性低于区域复发或远处转移患者。局部复发肿瘤患者的SUV_(max)值与血浆EBV-DNA存在相关性。结论:^(18)F-FDG PET/CT对鼻咽癌局部复发和放疗后改变的鉴别诊断效能优于MRI。SUV_(max)诊断阈值设为3.85时可获得更好的诊断效能。血浆EBV-DNA检测在鼻咽癌区域复发和远处转移方面较灵敏,局部复发者的阳性率并不高,对这部分患者的诊断价值仅提供参考。
    • 郑传胜; 白薇琦; 俞吉霞; 范洁; 黄蓉; 陈伦
    • 摘要: 各种因素对鼻咽部上皮细胞的刺激导致多个基因及其表观遗传变异是鼻咽癌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然而,鼻咽部上皮细胞内在基因及其表观遗传的变异、细胞周围微环境的不断变化及鼻咽部上皮细胞内在调控机制在鼻咽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人类生活环境中各类致癌物的不断出现、饮食摄入的致癌物积累、EB病毒感染及基因遗传等诸多因素亦是鼻咽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