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网络社会

网络社会

网络社会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2351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中国政治、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02篇、会议论文37篇、专利文献326598篇;相关期刊1278种,包括当代青年研究、人民论坛、学理论等; 相关会议33种,包括第十二届沈阳科学学术会议、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中国心理干预协会2015年学术会议等;网络社会的相关文献由2452位作者贡献,包括谢俊贵、刘少杰、何哲等。

网络社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02 占比:0.70%

会议论文>

论文:3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26598 占比:99.29%

总计:328937篇

网络社会—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邓靖
    • 摘要: 网络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表现,其因网络社会的存在而存在,并伴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切忌将网络意识与媒体舆论直接等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网络意识形态其实质就是网络新型社会的意识形态,可以被看作是现实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网络世界当中的具体呈现.
    • 徐立宇
    • 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三维可视化在智慧养老平台中的应用,深入了解三维可视化技术,重点分析智慧养老平台中组成、结构、功能等。在现今日益严重的老龄化背景下,智慧养老理念已经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新手段。为我国智慧养老平台的搭建提供技术支持。
    • 成苗
    • 摘要: 文章首先分析了网络社会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教师面临的挑战,然后阐述了网络社会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教师素养的新要求,最后提出了网络社会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教师素养培育的创新途径。
    • 张元; 于涛
    • 摘要: 网络复合型人才是推进网络强国战略建设的核心资源,当前网络社会安全治理人才的队伍结构比较单一,呈现出低龄化、非专业等特点,高端复合型领军人才短缺,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不健全,后备补给也严重滞后。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提升政治素质、强化信息治理能力和化解网络议题"泛政治化"风险能力等方面提出健全人才协作培养机制,培育一支"层次分明""数质合一"的网络社会安全治理人才队伍,确保其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遵守政治纪律,提升其技术应用、信息搜集、信息甄别和数据整理建设能力。
    • 赵时雨; 张广利
    • 摘要: “网络舆论审判”作为一种非制度化的网络互动行为,并非权利意识抬升与网络技术更迭下的简易耦合,实则是社会架构更迭中结构性矛盾的网络聚合与生动呈现。透过结构紧张的亲和性视阈,得以发现“网络舆论审判”的生成因由关乎到“宏观结构紧张环境—微观情感动员机制”的交互勾连:一方面,潜隐于我国利益分配、权利诉求、文化环境等界面的结构性紧张及其催生的偏差性社会情感体验,化身为滋养“网络舆论审判”的社会基础场域;另一方面,在道义驰援、戏谑隐喻以及风险共担等情感动员实践下,被牵引而出的“网络舆论审判”恰适地扮演着助力网民输出朴素道德观念、聚合权益诉求以及缓释不确定性焦虑的时代公器,却也屡屡反向牵引出激荡网络社会稳定秩序的风险变量。于步入深化改革阶段、谋求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社会而言,“网络舆论审判”难以在短时期内迅速消散。唯有将潜藏其中的民意诉求、社会惯习等元素予以充分发掘与悉心关照,方可能以疏代堵地寻访到破局良策,实现社会结构张力的调和以及网络社会良性秩序的维系。
    • 刘少杰; 周骥腾
    • 摘要: 网络社会的空间分化和不确定性是正确认识新时代新社会阶层的地位与作用的重要基础。在线下空间,由于体制壁垒和阶层内外的激烈竞争,新社会阶层面临向下偏移的阶层认同、弱势的市场地位以及较为不稳定的工作状态;而到了线上空间,新社会阶层的客观影响力以及自我身份认同发生了明显的逆转,成为网络空间中最具行动力和积极性的社会群体,在许多网络社群、网络事件中扮演着组织、动员和领导的关键角色。受海量信息供应条件下网络社会不确定性的影响,新社会阶层的社会心态也呈现出高度不确定性,并在社会各个圈层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 张新平
    • 摘要: 网络社会的法律治理是一个时代性难题。囿于网络社会线上与线下各种关系的盘根错节和瞬息多变,以及治理关系本身的纵横交错,我国网络社会法律治理为应对热点而过于关注具体规则颁行,存在就问题谈问题、就治理谈治理之“失重”状态。只有以平台为重点进行网络社会的法律治理,才算抓住了根本。网络社会法律治理之以平台为重点的具体展开,须从理念调适和制度型构两个维度入手。理念维度,须尊重网络平台运行的内在机理、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及网络平台的动态扩张逻辑;制度维度,应宏构以宪法为基础,以网络关键基础设施保护法、软件发展创新促进法、信息内容规范管理法等三部专门性法律为主干,由其他若干法律法规协调配套的法律制度体系。
    • 童云峰
    • 摘要: 图书馆数字化带来诸多法律风险,而传统治理方式存有不足,故难以取得实效,需寻找有效的治理方案。通过法教义学溯源和规范验证,可以明确法治化治理能够保护图书馆多元法益、提升服务质量和实现实质正义,是数字化图书馆治理的方向。因此,需要发挥图书馆的内部力量以实现自律法治,协调图书馆的中间力量以完成前置法治,调动图书馆外部力量以构筑保障法治。通过三层递进逻辑实现图书馆法治化治理,保障图书馆数字化的迭代升级。
    • 张璐
    • 摘要: 文章回顾了传播学主导范式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围绕它而展开的争论,通过分析前人文献得出传播学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之间的对立和分野其实并非不可调和的结论。无论是处于传统的还是先进的媒介环境中,传播学研究具备批判性思考这种宽广的研究格局都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考虑到传播学当前的新技术背景,在新媒体语境下如若仅止步于单纯的批判性思考则会显得“后劲不足”。结合对传播学受众研究领域正在发生的范式转型的介绍,文章提出当前传播学应走出二元对立的局面,在面对一些特定的研究问题时应用新的分析技术,将思辨性研究与经验性研究进行纵向和横向的结合才是传播学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 刘又嘉; 刘剑锋
    • 摘要: 青年群体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信仰问题关乎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网络社会中,星座崇拜在青年群体中不断发展、加剧,并伴生出信仰超验化风险。本文基于线上参与式观察与访谈法,对网络社会中青年星座崇拜进行解析。研究发现,一方面,星座崇拜满足了青年于网络社会中加剧的自我认知、社会关系交往、亲密关系建立、自我发展确定性追寻的心理需求,促成了青年群体中的星座崇拜;另一方面,网络社会所缔造的特殊星座崇拜信仰方式,即极具网络空间特色的星座学说及其“神秘力量”的理论确证、情感体验、行为追求,助推了青年群体中星座崇拜的进一步发展。其间,伴生出青年群体信仰超验化风险,即对自身及现实社会反思的弱化倾向,对自身乃至人类能动实践能力的轻视与否定倾向等,或可发展出妨害主流信仰认同、选择与确立的可能。由此,需要基于青年需求调节有效引导的出发点与着力点,寻求缓解其中风险问题的对症解决之道。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