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一届网络社会年会
第一届网络社会年会

第一届网络社会年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6-11-14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会议文集:第一届网络社会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作者认为必须发掘出网络化概念的历史中的多样性,纯粹的工业化正在统治着社会,使用其产物而不知其如何运作,它还造成了德勒兹所说的控制社会。为了抵抗这种工业化,为了发现一种新的网络化模型来实现转变,重新娜用(re-appropriation)工业化,需要研究网络化的认识论问题.研究知识型并指出其地方性,总之要研究网络化的本体论,而不落入任何一种简化的意识形态中。必须指出的是,一开始提到的生理学家魁奈,他的网络化思想之后影响了亚当·斯密,而魁奈的灵感来源.实际上是中国的医学和哲学。还要留意.这种对网络化的想象也被圣西门采纳,来实现社会主义的梦想。
  • 摘要:网络科学主要基于网络演算法、推荐系统和搜索引擎。网络科学的核心原则是同质性。同质性公理即相似的东西产生联系,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喜欢意味着喜欢所喜欢.这是一篇被引用最多的关于同质性的文章的摘要。它说,同质性将社会和地理联系起来.事实正是这样的网络观念给作为生态的网络的观念打下了基础。所以在网络科学的核心处,是一种生态的隐喻.
  • 摘要:研究媒体的起源时,挖出来的其实是这些创伤性的事实.计算机的出现本身就是个创伤性的事件。网络只能提供一个图式性的进路。平台预示着不同的玩家、应用软件和用户数据在更高层面上的整合,正如布雷顿所说,它创造了一种综合,即平台的主权。
  • 摘要:互联网意味着在这个宇宙中的所有书的所有页面都被分解和化约为海量的超文本网络,这是只有通过机器才能阅读的东西。作者试图分五步来分析可能的互联网中最好的互联网,包括单子论、单子式还原、当前的万维网的问题等。
  • 摘要:数据库同一时间在多重层面上运作,数据库会在机器的电子层面上运作,数据库会在供能的发电站层面运作,在血液和尿液的检测中提供分析,数据库会在同一时间作用于所有事情。然后这个中心又会连接到所有其他的中心.这些中心和采集到的数据一起提交到政府的链条上去。使用计算机和对计算机进行编程时,包含着不同形式的逻辑的交互关系,这同时发生在对机器编程,以便执行运算的层面。和规范使用者操作鼠标及菜单栏的指令,以便得出希望的结果的层面。当然,你可以在戒瘾中心看到这种情况,因为有些人不得不编写数据库,然后数据库开始自我编写所翰入的信息。这是一种将人以特定的形式输进数据的方式。
  • 摘要:网络化在本文中首先不是个技术用语。自从技术的网络化被实施.网络化就被转译为社交-技术模型.从技术一历史的角度来看,发现两种类型的网络化:凭借系统工程(SE)和系统艺术;今天基础设施与系统不同,它是一种开放的网络,通过节点和地址来结合与发展,它们都是技术发展的结果。必须在数码文化的技术条件下找到人类、技术和两者共存的新模式,因为人类和技术只有具备了施为能力,才能控制基础设施环境;这些由艺术家和媒体理论所发明的模式,通过描述创造了技术一施为数码文化.但这种模式忽略了治理的形式。
  • 摘要:数据库动物指的是,战后失去了任何政治感觉的科耶夫式动物,但他们却想要重建政治鹰品。结果是,他们分享多种多样的文化表征堆积物,比如电影、音乐、动画等,以此替代了宏大叙事并当成他们的准政治交流的基础或平台。他们(至少在我写完那本书之前)制造了另一种政治,在真实的日本国家中制造了另一种“民族”,不谈真实的政治问题,只交流动画、游戏和各种御宅族表征。重点是,御宅物替代了政治物。从功能上说,可以用任何虚拟的表征来替代政治。只要是人,就需要政治交流。但与亚里士多德、施密特和阿伦特所说不同,需要的可能是貌似政治的东西,而非政治本身。21世纪的人类在数据库上建造社会,而非基于政治。数据库动物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做,不仅在物理世界,也在虚拟世界里.不仅靠审议,也靠计算和分析所谓的大数据。
  • 摘要:算法就是一系列良构的指令.当用人工语言而非自然语言陈述时,它就成了代码.写成Javascript,C++,ocaml,就可以真的做点什么出来。通常有一些测试来判断一个物件,某种能力、技巧或语言是认知透明的。要把握住“透明”这个概念.它意味着某事物可被“看透’“理解”.是个视觉上的、启蒙式的隐喻.当理解某事或某事是认知透明的,并不仅仅意味着能依照规则行动,而是彻彻底底的理解,能把符号与世界、社交行为和复杂的意义关联起来。这种充实的、扎实的理解才是所说的认知透明,而非像简单的电脑一样遵循规则。作为计算机科学家,知道算法如何运作,于是设计出算法使之运行,而人们真正担心的是机器学习算法。这是算法的一个子集合,几乎所有算法都基于参量,比如要排序一个数字串,这个串就是参量,而机器学习算法可以检查很多不同的愉入,然后从输入中推导出自己的参量,它学习自己的参量。
  • 摘要:本文阐述了移动增强现实系统,当你使用这个设备时,你将被链接。然后你就能用手势将文件从一个设备移动到另一个设备,这是很自然的。当你戴上眼镜.手势将是最自然的行为.这里的突破点在于用户图形界面。如果你使用的是智能手机.那么这就会是智能手机的用户图形界面。系统的准确度可达86%,能侦测你的背景、你的脸部、你的姿势,从而把你从不愿出现的图片中移除。
  • 摘要:哥德尔在数学中应用的映射方法在城市的形式和都市纹理中展开。城市结构开始与计算中的数据结构融合、结合,被数据结构所转码。之前我已展示过多种形式的数据结构的图表,其中包含多种类型,如网络、数组、列表、表格、矩阵、栈、堆等等。有些数据结构是有层级的,比如树形、索引、序数或字母顺序层级结构;有些非层级的结构,比如堆、spread表格、关系数据库.它们反而会有内嵌的层级。所有这些数据结构类型都具有特殊的纹理空间性质,它们的命名都有空间隐喻,这并非偶然。也有基于效率来对数据结构做计算上的选择的情况。
  • 摘要:《Speed Show:漂流网咖》这个项目是今年8月份在北京实施的.作者担任策划和导演的工作,这个项目不像一般的戏剧要写一个剧本,也没有雇用演员,而是采取社会动员的方式。每个人的差异非常大,所以电脑上的操作也没有什么同质性。有做视觉艺术的,有做表演的,有做戏剧的,也有普通人.所有表演者在一个微信群中,以及部分观众,抛出对整个过程的反馈,像BBS一样,最后组合成了一篇文章。比较有意思的是视觉艺术领域的人和戏剧领域的人的视角完全不同,视觉艺术领域的人会看重这个作品在社会公共层面的介入性以及跟后网络艺术之间的关系。
  • 摘要:艺术和亚文化语境一样.都是局部的问题。它不可能被大多数人接受,它的语境不能敞开。往往会有“好的艺术”是普世的想法,但是那个所谓的.普世世界“并不是铁板一块。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现实”,现实就在身边.但是现实不等于普世的那个“真实”,真实必须通过“相”来传达。虚拟社区的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现实,它可能是现实物理世界的“潜意识”,不能说看不到它的物理形态它就不是现实了,它对这个世界的作用力很大。当代的民族、国家对于文化的控制渐渐被互联网社区冲散,物理空间对文化交互的制约越来越少。新词语的任务始终是制造一种词和现实指涉的相互分离,制造颠覆,提供一种异感.而不是成为现实的相似。新词语提供瞬时的爆破,短时间内完成一次“节日”.就像朗西埃对电影的评述,新词也“提供新的政治配方,使既有的共同体发生错位”。然后紧随其后的就是词的热寂和衰变,回归稳定的意义甚至消失。不久之后新的节日会到来。
  • 摘要:“奇米拉的世界”是2014年.作者在台北市数字艺术中心的个展。承续了奇米拉的概念,在展场中设置两个空间.虚拟世界“虚”空场与真实世界“实”空场。奇米拉存在于“虚”空场与“实”空场.以“正与负”“阴与阳”概念建构的两个世界,以移动装置与互动装置为介质,使川实体光线、虚拟生物、文字讯息、投影影像,揭露客厅、卧室、餐厅、厨房、书房的存在。造一个观者漫游展演的舞台.在此“实”与“虚”空场中,进行数字存在个体的探索反思与感知。
  • 摘要:版画漂流计划是一个没有固定展览地点,没有固定展览时间的全球巡展计划.这是一个互联网+时代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的一次全球展览、是一个通过社交媒体进行组织、创作、传播和展示的艺术计划的操作系统,是基于社会化媒体平台进行展览新模式的一次实验性的探索.在这个计划中,参与者既是创作者,也是布展人,同时也是策展者和传播者.参与者在计划中的多重角色,打破了艺术的一些传统壁垒,使艺术不再是某些精英人群的专利,把原始的创作权还给了普通民众,也使展览不再依托美术馆、画廊或专门的艺术机构,展览时间也不再受到展期和场地的限制.
  • 摘要:作者认为艺术家在使用数字技术中的两个逻辑—“不可能的即兴”以及“数字的平台性”,能够阐述出数字逻辑的引入,并导致了创作者的“著作权”不可避免地从传统人类创作者中分散了出去,分布于林林总总的算法、软件和平台之中。这样的观点并不是为了贬低创作者的思维.而是在数字技术接近奇点之时,对于数字技术与创作者之间的关系做一次开放式的探讨。
  • 摘要:基于互联网的分享经济在受到广泛关注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特别是分享出行、分享住宿、O2O送餐等代表性的分享经济行业密集曝光出损害劳动者权益、消费者权益和社区权益的事例.这一现象需要引起重视。从事分享经济的企业实际上经营的是传统的业务,他们借助互联网技术成为了具有更强垄断能力的赛博中介企业,然后凭借垄断地位推卸本应承担的责任。以盈利最大化为目标的赛博中介的存在,导致分享经济偏离其协作和分享的本意,变成了便利的剥削工具。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使分享经济回归初心,尽管有若干短期和中期的解决办法,长远的解决办法应该是消除赛博中介,建设真正去中心化的、合作共有的分享经济平台.这一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学术、科技多方的共识与协作,它不仅是一个商业和技术的运动,同时也是一个政治与观念的运动。
  • 摘要:通过从内到外三个层次的分析可以看出,劳工机构在组织行动与传播文化的过程中,主要依靠传统的社会网络进行。他们不排斥对新媒体技术手段的使用,这些手段强化了机构的信息推广能力,甚至为集体创作提供了帮助。他们也尝试构建网络社区以增强凝聚力,并逐步拓展文化空间。但他们的工作重心仍是在现实关系之中与外界展开互动。这一倾向并非源于他们对新近技术手段的掌握能力不足或面对新社会形态的保守性。结合当前中国新工人群体的实际处境,便会将这一选择理解为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
  • 摘要:本文的目的在于借助流媒体的发展与网络直播的现状,让重新理解和思考何为展示,何谓日常。在这个实时流媒体方兴未艾的乱世中,要警惕网络直福成为资本主义的新生产形式。并没有通过此次的论述牵扯出隐藏在平台本身的资本愉出以及背后的资本累积运作。公众每天发生的是错综复杂的日常纠葛,社会等级、社会群体都掩埋在这些琐碎日常之下。民主不需要心系革命和占领的筹划,只要想到身处其中的日常缝隙。要继续使用这些被奇观化的日常现实,反过来打翻它原本的流转方式,使得不同种类的实践相互关联。
  • 摘要:从诸众到柯斯特,西蒙栋和许煌关于认同,集体与个体的分析,在不甚乐观的乐观主义中,众筹是最积极的形式之一。作为资本主义新感性形式的众筹,将诸众转化成商品制作的参与者,将劳力与地租隐藏化与内化,同时,它将认同的一切动员方式,特别是情感与自我实现,个体与集体的关系重新编织进新的生产关系中。诚如奈格里所言,生命政治无法计量化,但众筹的金额与实现的梦想却可以,这才是目前最应该反思和锻造的各种理论工作。
  • 摘要:通过对UGC视频和围绕它们的网民评论的文本分析,以及将它们和主流城市宣传片相对照,看到UGC视频的生产者在这些视频中采用了一系列的行动策略,包括运用镜头和影像重构人们对城市空间的经验.策略性地选用作为象征资源的形象和符号,以及盗用、剪辑和拼贴视觉影像,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网络社会的互动交往,将个体的丰富经验成功地转化为可供理解和沟通的城市日常形象。普通人建构的城市形象不同于官方宣传片的呈现,它们是城市去中心化且感性的形象,既包括对官方宣传片中形象的认同与补充,也涵盖了对之的解构和对抗。
  • 摘要:本文在梳理新近文本素材的同时,为艺术家提供更多明了“后网络艺术”的可能性。从开放性的角度而言.后网络这个词是否存在意义,或者它的意义从何体现,这些问题都会在拢理的过程中为带来新的思考。论述将会涉及许多未被刊登或是未经过学院系统过滤的文献资料,近几年甚至是近一个多月的展览也会被纳入其中。正如读者将会面对到的,网络已经在改变人们的写作方式,它的高速生成对原本正统的学院式写作构成威胁。标准的“注释”逐渐变成了“超链接”,文本所固有的载体或是生成系统不再成为权威的必要条件,甚至权威也已经丧失了其必要性。而正是这样的原因,文化工作者如此有必要地对新兴对象做快速的分析与阐释。
  • 摘要:谈及直播中的粗俗无聊,它不仅存在于这些在线直播视频的内容中,也存在于观看行为中。对观众过来说,直播有时更像是“背景物件”,并不指望让观众沉浸其中,而是鼓励观众从视觉的欲望中撤出。坐在电脑前,拿着手机躺在床上,并不觉得直播无聊,而是与直播一同无聊。与此同时,也并不期待看直播能改变审美水平.在微信群或微博里,有太多视频、分享链接要看,太多朋友要聊。可以说,当代视觉文化造成了感知过载和疲劳。其结果是,希望自己抛开理智和功利心,与自己的“存在”和平共处。而就在这时,熟悉的直播间和主播们便成了最佳伴侣。
  • 摘要:“网络循环”包括三种“方式”:收集一些网络信息;调整这些信息以创造新的文件;将新文件“上传”至网络。由此形成网络的“循环”。从艺术的角度而言.最有趣的部分显然在于艺术家的调整,而这个过程也区别于另一类充满创意的因特网用户,尽管他们的作品有时也被成为艺术作品。
  • 摘要:本文通过将网站界面作为一种具有链接、按钮的平面图像机制,分析了阿尔法城从创立到衰败的过程。其中用户们从最终的积极参与到由于游戏互动性的不足而转为无行动。这中间经历了非信息性的制图学,即以耗散的用户能量作为绘制网站地图的一部分.从而改变着网站结构;其次还经历了将分心结构化,即使得对原本基于列表与导航的游戏规则的操作变成了交流分心所导致的一种孤立感:随后是对于城市中名称的可导航经验,在这种基于用户的体验中,属性的展现体现在流质事物中的关系性,这从而展现了一种新的物质性,即事物的部分朝向整体的趋势互动,具有着生成新的属性的可能性。这一从参与到无行动的游戏过程体现了一种计算式存在,它展现了一种存在的媒介性。这里的媒介性以近乎于否定之力群运作的方式展开自身过程,其中媒介裹挟了数据与文化.存储、排布、分配着能量流。在后人类境况中,这一过程与一种分布价值的图示相关联;其中价值的生产在于过程强度与情动的生成,而不是一种由生产所驱策的有限循环。
  • 摘要:经过重重的限制和滤镜的淬炼之后,用户名经济进入了自动化生产的阶段。不仅内容沦为了用户名的商品,实际上用户名本身也成为了平台的商品。不仅仅是作为数据的商品,还是作为审美的商品。就这样,美学生成器的雏形便诞生了。只要是作为有着调控和架构的平台,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形的,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它几乎一定会在一定层面上干预用户生产的内容,进而生成了一种符合整个平台环境气候的、统一的审美气质。
  •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公共政治在网络时代的嬗变,由"赛博空间"中的"虚拟广场"引入,即"广场"在互联网时代的虚拟转向."虚拟广场"依赖非认知性的情感动员以及悲喜剧的移情效果:悲悯与恐惧、欢笑与泪水、奉献与杀戮,在群体事件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策动推进作用.本文的第一部分着重分析"虚拟广场"潜移默化的情绪感染效应.第二部分浅析"赛博空间"中的媒介仪式,特别是网络亚文化团体的阈限特征,茎块状的"虚拟社群/部落"以及"离散"的主体怎样通过仪式实践、身份表演与日常抵抗,形塑群体认同,旁观并介入公共政治.第三部分由"赛博空间"与"此时此地"、"虚实"之间的微妙关系变化展开延伸,探讨时空感、历史感在当代的断裂状态及潜在的问题.与此同时,"虚拟广场"也是对在地广场政治效用的转移及去中心化,是信息时代的一个精神飞地.本文将结合具体网络事件和网络社群进行案例分析.
  • 摘要:从理论上说,平台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算法,进行实时信息配对,提高闲置车辆的使用效率,出租车本应是出行市场信息化的一部分。出租车司机虽然是打车软件的第一批使用者,但是很难以偏概全地说,平台技术颠覆了出租车司机们的职业结构,也不能下结论,说打车软件改善了出租车司机的生存状况。出行共享平台的出现,降低了社会车辆进入出行市场的门槛.激化了这些结构性的矛盾。网约车平台技术通过改变和影响他们的劳动方式,对其他参与网络共享经济的劳动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政府监管、规范市场和促进平台经济的发展也有参考价值。
  • 摘要:为了更好地思考音乐文化的现状,有必要从现代以来的音乐媒介的历史出发,仔细分析其中的连续性和断裂.并由此明确此刻正在经历的文化整体变化的内质与意义。转看文化整体,实现“交流转向”的文化形态并非只有音乐.在新媒体的软件结构中,评论、弹幕、分享等交流空间作为一种模块可以被嵌入几乎所有的媒体当中.交流作为一种无处不在的环境从最基础的层次上规制着文化产物的生产和流通。也就是说.现今在新媒体中的,包括音乐在内的所有文化形式,都是以交流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
  • 摘要:把以社交网络方式获得,或在此传播的影像,称为“社交摄影”。这个界定包括使用社交网络生产出来的照片及上传到社交网络上分享的照片。同时涵盖了大众摄影、专业摄影乃至当代艺术的范畴。社交摄影对于摄影艺术家是个巨大的挑战,它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主流、最常见的摄影形态。本文分析了它的价值源头,方法论,观看模式。
  • 摘要:本计划正是企图弥补此数位差距,通过国际开放课程平台与一系列的黑客松,邀请国际学者、资深艺术家策展人共同策划.策划由跨地域的顶尖文化艺术工作者与引导者协力,由教育者、程式设计者、艺术工作者与策展者共同参与,激发创作、编程与策展创意动能的文化艺术黑客松。统合了中国文化工作者、创意者、网络工作者、科技社群、艺术学院师生进入新纪元时代,参与到全球正在发生的,由数位文化、媒体技术与网络社会所结构的新生产力之中。
  • 摘要:当用黑客松这个工具来连接社会时,比如正在使用的HighFideltiy这套正在进展中的软体.其实里面的工具环节常常出现问题,所有学员必须一次又一次地重新搭建工具,在虚拟空间当中,去构建一个足够详细的科技物来让真正的参与者进入这个空间当中。假如这个社会在沟通的媒介当中有空间去让意识和潜意识层面的东西,都能够通过多元的视觉化的方面来对话,那么这个社会的包容性以及找出共同解决方案的可能性就会更不一样.
  • 摘要:法国社会学家BrunoLatour在ZKM策划“打开事物”的新媒体艺术展中,曾以物件作为重新启动网络与社会动能的核心。希望借着“重新”与“创新”这两种角度,排演杭州未来地景,以及“新作一个杭州人”的感知构造。VR带来的全新的感知体验.为艺术家与程序员“介入”社会提供了更为直观的工具。调动感知,把原始数据转换为感同身受的社会议题,让每个人都能进行有意义的对话.用VR的游戏为现实的游戏打上补丁。要创造“合作社的合作社”平台,让社与社之间互通有无。相互激励.以至全球联动。
  • 摘要:实质空间与网络空间合一,辨别分身(avatar)与本尊,真理(truth)与真(true)变得无关紧要,但认同/同一(identity)的体系的现实力量看来不会在社会学与文化研究里很快消失。认同仍在网络世界扮演主角,在杜克大学年轻学者全喜卿最新著作中,一样可以看到对网络社会-空间的排除机制的锐利分析。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